文档介绍:水乡兴化渔民婚俗
兴化是著名的水乡。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是东海海湾,后因地壳运动海岸线东移,这一带成为泻湖地貌并渐有陆地。经唐宋年间筑堤修堰,加之黄河改道南下泥沙冲击,兴化地区?终形成湖荡密布、水网纵横的鱼米之乡。全市水面面积444平方公里,。
丰富的水面资源养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渔民。明嘉靖{兴化县志》载有6(民性质实,以农渔居货为业”之说。1950年,县渔民协会登记的渔民就有5927户共21699口人。目前,绝大多数乡镇都设有水产村,渔民虽然大多已在陆地定居,但仍在从事捕捞、养殖或水产品营销。
人类的繁衍依靠男婚女嫁,渔民也不例外。面渔民长期居于舟船,在水上漂泊捕鱼,特定的职业、特定的环境、特定的信仰,形成了特定的婚姻习俗和婚俗文化。
兴化地区渔民的婚俗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近”。渔民较为分散,而且因捕鱼方式的差异分成“卡帮”、“避风帮”、“大网帮”等十多种帮会,一般依帮、依族亲而聚,婚姻也就多在帮内或相近的亲戚中形成,俗称“老亲做亲”,近亲结婚的现象比较普遍。也有“换亲”的,即张家女儿嫁给李家男孩、李家女儿又嫁给张家男孩。还有“抢亲”的。总之,通婚是在渔民之间进行。自从六十年代后期渔民陆上定居以来,这种现象有所改变,渔民的通婚范围逐步扩大,“水陆婚姻”日见其多,但近亲结婚的现象仍然存在。
二是“早”。过去的渔民大多“指腹为媒”或“做奶亲”,十来岁定婚,十六七岁就结婚。如今虽有《婚姻法》管着,但早婚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三是“简”。彩礼简单,定亲一两样小首饰或一两块布料,结婚时稍多些,没有礼金,但要有条船,船的大小新旧不定。定婚、通话、迎亲时的礼盒为“四式礼”:2斤肉、2斤鱼、2斤果子和2斤水面。新娘的嫁妆也简单,一般有一只箱子、一个梳妆盒子,另有面盆、脚盆、小马子。结婚的仪式程序比陆上人家相对简化,迎亲不用花轿只用船,也就没有六书乐队相伴;因是在船上,也就没有新娘进门、出入洞房、闹洞房等等仪式程序了。主人的招待也简单,亲朋好友过一宿、吃三顿,正席四五道菜但每道菜是双碗,而宾客的贺礼一般也是“小意思”。
四是“奇”。渔民的婚礼有许多奇特之处。
“一头蒯”,举办婚礼时,女方的主人、亲友全到男方这边由男方招待,而女方亲友的贺礼也要悉数交给男方。“水上喜宴”也很奇特,十几条甚至几十条大小渔船船头相对,分两排泊定,中间留一船档,好让专门传菜的小船穿行其间;传菜的是那种很小的小渔船,船上两个人,一人划船一人传莱,一般有两到三条。烧莱的船每船一灶只烧一种,分工负责。渔民迎亲分“早亲”、“晚亲”两类,而以“早亲”居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