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七年级下《科学》总复习
第一章
人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等感觉。皮肤有触觉、痛觉、冷热觉等感觉功效。
手指指尖部位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盲人阅读盲文),手背上热敏感神经较多(测试温度)。
嗅觉形成:气味经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气味传到大脑嗅觉神经中枢(嗅觉中枢轻易疲惫),从而形成嗅觉。
听觉形成:声波经过耳廓→外耳道→鼓膜(振动)→听小骨(放大声音)→耳蜗(产生兴奋)→听神经→大脑神经中枢,最终在脑部形成听觉。
舌头表面充满味蕾(味觉细胞和味觉神经组成),对液态物质尤其敏感。
人含有四种基础味觉:酸、甜、苦、咸(注意:不是辣)。假如它们同时出现,会产生混合味道。
声音产生条件:振动;声音传输条件:介质;声音传输方法:声波。
声音能够在气体、液体、固体(速度由慢到快)中传输。15℃时,空气中传输速度为340米/秒,但不能在真空中传输(无介质)。声音传输快慢和温度相关:温度升高1℃,。
耳可分为: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听小骨、鼓膜、鼓室、咽鼓管),内耳(前庭、耳蜗、半规管)。其中,前庭和半规管是位觉感受器,保持身体平衡。
P13 探究结论:依据声音抵达两耳时间差,分辨声源方向和位置。(双耳效应)
频率:物体在一秒内振动次数。单位:赫兹(Hz)
声音三要素:(音调不能够改变,响度能够改变)
音调:声音高低。音调和频率相关:频率越大,音调越大;频率越小,音调越低。
响度:声音强弱。响度和距离、振幅相关:振幅越大、距离越近,响度越大;
(声音大小单位:分贝 dB) 振幅越小、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音色:分辨不一样声音。
预防噪音路径:预防噪音产生、阻断传输路径、预防进入耳朵。
光源:正在发光物体,分自然光源和人造光源。
光线(光经过路线和方向):带箭头直线表示
光在同一均匀物质中沿直线传输(在空气、水、玻璃里全部沿直线传输),在真空中传输速度最大:3х105千米/秒。光年(距离单位)表示光在十二个月里传输距离。
太阳光(白光)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可见光)等单色光组成复色光,还有红外线、紫外线为不可见光。
物体颜色:由物体表面反射(不透明物质)或透射(透明物质)色光来决定。
判定依据:白色能够反射全部色光,物体反射和它相同色光,吸收和它不相同色光,若物体不反射任一色光,则物体呈黑色——注意:物体颜色在不一样光线下颜色不一样!
光反射:一束光照射到物体表面上时,一部分光会改变原来传输方向反射回来
现象,有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它们全部遵照光反射定律。
光反射定律:光发生反射时,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注意: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增大,所以,应该说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入射角、反射角指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法线夹角;光路是可逆。
光折射定律:光发生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法线两侧;————————(空气中角度最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
当光从水(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平面镜成像特点:虚象(虚线表示);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相等(连线和镜面垂直);方向相反。——以镜面为对称。
平面镜应用:能够成虚像;改变光传输方向(潜望镜)。
凸透镜和凹透镜性质及光路图——区分:凸面镜(发散)和凹面镜(会聚)。
凸透镜对光含有会聚作用,有两个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凹透镜对光含有发散作用,有两个虚焦点(F1、F2),焦点到透镜中心距离叫焦距(f)。
凸透镜成像规律:(物距U:物体到凸透镜距离;像距V:像到凸透镜距离)
物距U
像距V
像性质
应用(P24)
倒立或正立
实像或虚象
放大或缩小
U>2f
f<V<2f
倒立
实像
缩小
摄影机
U=2f
V=2f
倒立
实像
等大
/
f<U<2f
V>2f
倒立
实像
放大
幻灯机、投影机
U=f
无
无
无
无
/
U<f
/
正立
虚象
放大
放大镜
眼球由眼球壁(角膜、巩膜、虹膜、视网膜)和内容物(晶状体、玻璃体)组成—P33。角膜、房水、晶状体、玻璃体组成眼折光系统(相当于凸透镜)。
视觉形成:物体反射光经折光系统,在视网膜上形成像,经视神经传入大脑,形成视觉。
眼疾:近视(戴凹透镜)、远视(戴凸透镜)、色盲。
电磁波包含:无线电波、微波、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
大家获取、处理信息路径:外界事物→感觉器官(感应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大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