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社交天性》读后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41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社交天性》读后感.docx

上传人:hljszshj 2020/11/20 文件大小:4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社交天性》读后感.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社交天性》读后感
  《社交天性》一书从脑神经科学角度确认了我们的社交天性。书中介绍了大量的试验,并借此来表达观点:人类天生就有社交冲动,并且有三大驱动力——连接,心智解读和协调。
  婴儿出生时有生理上的需求——食物,水。这无疑是由婴儿的父母提供的,因此作者提出,婴儿首先需要的是“社会连接”,这才是本质上的需求。并且人一生中这种需求一旦受到伤害,就会感到心痛,反之则会感到愉悦。作者实验指出,生理上的痛苦实际上与社交上的痛苦共享一套神经系统。因此,当人类在经历其社会连接造成威胁或损伤的事件时,大脑的反应几乎与它对物理疼痛的反应一样。
  其次是心智解读,包括两大系统:心智化系统和镜像系统,心智化系统负责进行社会化解读,决定了我们是理解他人还是误解他人。而镜像系统通过模仿使得心智解读成为可能。在讲述人类镜像神经元
中,作者通过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和经颅磁刺激术两个实验得到了人类有镜像系统并在模仿中有关键的致因性作用的结论。而后在复杂模仿的实验中要求被试者(非音乐家)模仿所看到的吉他弹奏指法,并得到镜像系统和其他认知能力参与了模仿过程的结论。在多个实验结论推导下,我们得知,镜像系统不会产生高层次的心智解读,而是创造心智解读的前提条件——把一些复杂动作整合成一个带有意义的简单行为。
  最后是协调。作者说,这是“进化最狡黠之处”,特洛伊木马式的自我从外界运输进了社会的价值观和信念,虽然自我认为这是独立的自我,但实际上自我完全是在外界的影响下形成的。“我们的自我是为群体服务的,它确保我们能适应所生活的这个群体”。而自我控制实际上也是为了社会的长远利益,而不是首先对个人有益。
  “自我控制是我们进入社会的代价,那些更容易接受群体的信念和价值观的人,获得的成就往往也更大。”,也就是自律者自由。举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