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滑轮组》教学设计《滑轮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1 .本节是学习简单机械的重要基础,也是为后面认识机械做功、机械效率做准备。 2 .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是能让学生认识到滑轮的有点,能在生活中解释并应用滑轮进行活动。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知道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的作用。 2 、会根据要求组装滑轮组。过程与方法:经历组装滑轮组的过程,学会按要求组装滑轮组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具有利用简单机械改善劳动条件的愿望。 2、通过了解简单机械的应用,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单个定滑轮和动滑轮、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的滑轮组、钩码、弹簧测力计、细线绳、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 滑轮有哪两种?各有什么特点?要求学生正确画出它们的力臂, 讲清道理, 说明结论。能否利用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优点把它们组合起来,使它们即省力又方便呢?把它们组合成滑轮组。二、进行新课: 这样既节省了力, 又能改变动力的方向。最简单的是由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学生实验:组装由 1 个定滑轮和 1 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重物用 2 个钩码表示。先用弹簧测力计直接挂钩码, 称出物重。用弹簧测力计通过滑轮组拉钩码匀速上升, 并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即动力的大小。研究用滑轮组提起重物所用拉力大小( 即动力) 与物重之间的关系, 并说明拉力的方向和重物移动方向。学生进行实验, 教师进行指导。学生讨论总结出结论。下面我们着重来分析一下刚才第一种绕法制作成的滑轮组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然后再请大家类推一下第二种绕法绕制成的滑轮组又具有什么样的特点?依据老规矩,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物体和动滑轮的总重和拉力之间的关系, 再接着研究一下绳头自由端移动的距离和物体移动的距离之间的关系,也即 s和h 的关系。教师:拉力示数和 G 总之间是什么关系? 学生: F=1/3G 教师鼓励学生回答。教师: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同学们, 你们能否用我在上节课讲到的滑轮的受力分析来推断一下呢?好, 抓紧时间, 看谁最先想出来, 举手回答! 学生:因为动滑轮有三段绳子吊着,所以每段绳子承担物重的三分之一。思考题: 在左图所示的滑轮组中(a) 若动滑轮重 G /不计,拉力 F 是多少? ( 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