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认知情绪管理情绪.doc

格式:doc   大小:39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认知情绪管理情绪.doc

上传人:精品小课件 2021/1/12 文件大小:3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认知情绪管理情绪.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认知情绪 管理情绪
陈幼麺
心灵探索
你最要好的朋友明天就要过生日了,你去商店选了一个非常精致的玻璃杯,打算第二天送给她。你在商场休息时,把玻璃杯放在了凳子旁边,这时一个中年男子走了过来,一脚把杯子踢倒了,精致的玻璃杯瞬间变成了玻璃渣。
这时,你感觉如何?
怎么搞的,走路也不看脚下,我的玻璃杯被你踢坏了!
当你转过身,正要对这个中年男子发火的时候,你发现,他原来是一位盲人。
这时,你感觉怎样?
请往这…………
为何对同样一件事,你的情绪却不同?情绪究竟是什么?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绪呢?让我们一起来揭开情绪的面纱。
一、情绪的奥妙
(一)情绪究竟是什么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主观体验。
情绪不仅包括主观体验,还伴随这相应的外部表现和生理反应。
主观体验:是个体的感受;
外部表现:是个体的表情和行为;
生理反应:包括心跳加快、手心出汗、血压升高等。
例子:同学故意弄坏了你的新手机
主观体:气愤
外部表现: 瞪着眼睛、眉毛上挑、拍桌子等
生理反应:血压升高等
(二)情绪从哪里来
1、生理状态影响情绪
2、客观情景影响情绪
3、情绪与期望想联系
4、情绪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看法
分析:1
人疲劳时,会感到心烦气燥;
生病时,会感到悲观忧郁;
青春期发育、内分泌系统急剧变化,容易常说不稳定情绪。
知识连接:
人体的情绪生物节律影响到人的情绪。英国医生费里斯和德国心理学家斯沃博特发现,每个人都有存在周期为28天的“情绪生物节律”
各一次高潮(心情愉快、精力充沛、表现出强烈的创造力和丰富的艺术感染力。)和低潮(情绪低落、精神不振、工作上也容易出差错和事故。)
2、客观情景影响情绪
好友相聚高兴、考试来临焦虑。没有任何缘由,大喜大悲,则是情绪不健康的表现。
3、情绪与期望想联系
4、情绪取决于个体对事件的看法
A BC美国心理学家艾利斯提出的情绪理论
A事件;
B信念,即对事件的看法或评价
C情绪及行为结果
典故交流:哭婆婆和笑婆婆
(三)情绪的功能
1情绪影响学****和工作效率。
(精力充沛、增强,过得焦虑烦恼降低)
2、情绪是人际关系的纽带。
(真诚微笑、善意眼神心贴更近,自卑冷漠消极退缩)
3、情绪与健康息息相关。
(研究发现好心情抵抗力增强、相反结核病、心脏病、癌病是情绪稳定人的4倍)
二、破解情绪的密码
(一)常见的情绪困扰
1、自卑:自我否定,看不起和过低评价自己
2、焦虑:包括紧张、恐惧、不安、愤怒、烦躁、压抑等情绪,适度。
3、愤怒:与愿望相违背不能实现,致使紧张积累产生敌意情绪。
4、嫉妒:他人某方面优于自己而产生忧虑、愤怒、怨恨体验情绪。
(二)正视情绪,合理表达
1、正视情绪:不要压抑、掩饰或否认它,消极情绪是生命中合情合理的部分,告诉我们需要去调整了。
2、合理表达:研究发现情绪表达多的人比情绪表达少的人体验到更多的快乐、更是焦虑和内疚
找他人倾诉
向环境宣泄
是情绪升华
(三)调节情绪,善意技巧
1、调节情绪
调整期望
理性认知
区别非理性信念(绝对化的要求、过度概括化、灾难性想象。)
2、善用技巧
深呼吸放松法、想象放松(转移)、听音乐(积极暗示)、赏花草、 观山水(转移)、运动法、日光法(宣泄)、哭喊宣泄法等。
三培养积极的情绪
1、乐观的思维
2、积极的语言
3、要有充实的生活
分析:
1、典故交流:
有一位乘客坐公交车,一路上遇到七八个红灯,每个都是眼看车就要通过了,却在这时变成红灯。“真倒霉!一路都是红灯。”乘客叹气道。“不倒霉!”司机回头笑笑,“变绿灯时,我们都是头一个。”
这个故事中我们有何启示?
当你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只需把自己的思维往乐观方向转一转,就可以看到希望。
采用乐观的思维,调整我们的期望,合理归因来培养积极的情绪。
2、讨论:
平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话:“烦死了”“糟糕透了”“不可能”“我真笨”等语言,这时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让我们感到不安、担心、甚至害怕。)
总结: 消极的语言会给人们带来消极的暗示,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当你烦躁时,不要用“烦死了”“糟糕透了”等消极的语言来加深自己的郁闷的情绪。平时多鼓励自己,多对自己说“我能行、我真棒”等积极的语言,渐渐的,就会变得越来越快乐、自信。
培养积极情绪方法二:积极的语言。
3、有人说生活、工作一切都是为了钱,假如你拥有金山银山时,你还要不要工作?为什么?
小组讨论后,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全班同学进行评论。
师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工作既是物质生活的需要,也是人的心理需要。如果整天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