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小麦白粉病.doc

格式:doc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小麦白粉病.doc

上传人:中国课件站 2011/12/1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小麦白粉病.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小麦白粉病
Wheat Powdery Mildew
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均有分布。我国1927年首先发现于江苏省,后逐渐在西南各省和部分沿海地区发生,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矮杆小麦品种的推广和水肥条件的改善,发病面积和范围不断扩大,并向北方麦区蔓延。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市发生白粉病,以西南各省和河南、山东、湖北、江苏、安徽等省发生较重,而且西北、东北麦区也有日益严重趋势。1981年和1989年该病在我国大范围流行,被害麦田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损失高达20%~30%,个别地块甚至达到50%以上。1990年河南省白粉病发病面积达260多万公顷,占麦播面积的一半左右,估计损失近4亿kg小麦。
症状

小麦白粉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危害。该病主要危害叶片,严重时也可危害叶鞘、茎杆和穗部。病部初产生黄色小点,而后逐渐扩大为圆形或椭圆形的病斑,表面生一层白粉状霉层(分生孢子),霉层以后逐渐变为灰白色,最后变为浅褐色,其上生有许多黑色小点(闭囊壳)。一般叶片正面病斑比反面多,下部叶片多于上部叶片。病斑多时可愈合成片,并导致叶片发黄枯死。发病严重时植株矮小细弱,穗小粒少,千粒重明显下降,对产量影响很大。
图2-4 小麦白粉病菌
(彷康振生等)
病原
学名:有性态为禾本科布氏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DC.) Speer. . tritici Marchal ,异名为Erysiphe graminis DC. . tritici Marchal,属子囊菌亚门布氏白粉菌属;无性态为串珠状粉孢菌
Oidium monilioides。
病原形态:病菌为表面寄生菌,菌丝生于寄主体表,无色,仅以吸器伸入寄主表皮细胞。菌丝上垂直生成分生孢子梗,基部膨大成球形,梗上生有成串的分生孢子,一般可有6、7个乃至10多个。分生孢子卵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5~30μm×8~10μm。分生孢子寿命较短,其侵染力只能保持3~4d。
病斑霉层内的黑色小颗粒为病菌的闭囊壳。闭囊壳为球形,黑色,直径135~280μm,外有发育不全的丝状附属丝。闭囊壳内含有子囊9~30个。子囊为长椭圆形,内含子囊孢子8个或4个。子囊孢子椭圆形,单胞,无色,大小为20~23μm×10~13μm。
病原生物学:白粉病菌对湿度和温度的适应范围很广,在相对湿度0~100%之间分生孢子均可萌发,一般湿度越大,萌发率越高,但在水滴中反而萌发率下降。~30℃之间均可萌发,以10~17℃最为适宜。直射阳光对分生孢子萌发有抑制作用,因此在植株郁闭,通风透光不良或阴天时发生较重。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夏季寿命很短,一般只有4天左右。在温度为10~20℃条件下,子囊孢子形成、萌发和侵入都比较适宜。
病原菌生理分化:病菌属于专性寄生菌,只能在活的寄主组织上生长发育。小麦白粉病菌主要危害小麦,有时可侵染黑麦和燕麦,但不侵染大麦。大麦白粉病菌( . hordei)也不侵染小麦。据报道,在温室人工接种条件下,小麦白粉病菌可侵染鹅冠草属(Roegneria)、披碱草属(Elymus)和冰草属(Agropyrum)的一些种。小麦白粉病菌内生理分化现象十分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