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古诗词网琵琶行
《琵琶行》是中国唐代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著名诗作品,表现了艺术性和思想性的完美结合。下面是XX给大家带来的人教版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期望对你有帮助。
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一
元和十年,予左迁①九江郡②司马③。明年①秋,送客湓浦口②,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全部声③。问其人,本长安倡女①,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②,年长色衰,委身③为贾人④妇。遂命酒①,使快弹②数曲。曲罢悯然①,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②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①二年,恬然②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③意。因为①长句②,歌③以赠之,凡④六百一十六言⑤,命曰《琵琶行》。
诗前的小序介绍了长诗所述小说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琵琶女其人,和作者写作此诗的缘起,实际上它已经简单地概括了后面长诗的基础内容。我们学习时要认真阅读诗前小序,并跟诗一一对照,把相互对应的部分找出来,比如序文中第二句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三、五句跟诗的第三段对应;第六句跟诗的第四段对应。目标是了解小说的梗概。这对整体感知这首诗十分必须。
白居易贬到浔阳以后,在政治上逐步走向消极,开始揉合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保和”和佛家的出世思想,作为自己的精神寄托和“明哲保身”的法宝。她抵湓城很快,即于香炉峰和遗爱寺之间,建一草堂。这个草堂,前有奇松数十株、修竹千余竿,青罗为墙板,白石为桥道,流水周于舍下,飞泉落于檐间,红榴白莲,罗生池砌,欲以此贬官闲居,“左手引妻子,右手抱琴书,终老于斯,以就平生之志。” 她自述被贬为司马后的心情:“州民康、非司马之功;郡政坏,非司马之罪,无言责,无事忧。”故诗序中写道:“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
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二
浔阳江①头夜送客,枫叶荻②花秋瑟瑟③。主人①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②。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首段六句交代了时间,一个枫叶红、荻花黄、瑟瑟秋风的夜晚。交代了地点,浔阳江头,也就是序中所说的湓浦口。交代了人物和事件,诗人给好友送别。离别本身就叫人伤感,何况又是在“枫叶荻花秋瑟瑟”的秋夜?酒宴前再没有个歌女侍应,当然就愈加显得寂寞难耐了。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给人一个空旷、寂寥、怅惘的感觉,和主人和客人的失意、伤别融合一体,组成一个强烈的压抑感,为下文琵琶女的忽然出现创设了适当的气氛。
高二语文古诗词《琵琶行》课文解读三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①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②。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①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这里八句描写琵琶女的出场:声音从水面上飘过来,一下子就吸引了主人和客人的注意,“主人忘归客不发”,由此想见乐音的美妙。因为这时是夜间,又因为她们听到的只是一个声音,不知道声音来自何处,也不知演奏者是什么人,因此这里的“寻声暗问”四个字传神极了。接着“琵琶声停”表明演奏者已经听到了来人的呼问;“欲语迟”和后面的“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前后照应,表明这位演奏者也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这段琵琶女出场过程的描写楚楚感人,未见其人先闻其琵琶声,未闻其语先已微露其内心之隐痛,为后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