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苏轼以文为词 有关苏轼“以文为词”的刍议.docx

格式:docx   大小:17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苏轼以文为词 有关苏轼“以文为词”的刍议.docx

上传人:业精于勤 2021/3/9 文件大小:1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苏轼以文为词 有关苏轼“以文为词”的刍议.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苏轼以文为词 有关苏轼“以文为词”的刍议

  摘 要 “以文为词”是苏轼诗词中的一大特色,所谓的“以文为词”其实就是在词中经过议论来明理,在词中经过咏史来言志,详细到苏轼的词,极富特色的应该要数议论的位置和引发议论的内容。经过本文,笔者将对苏轼的“以文为词”进行一定的探讨,明晰有关苏轼和“以文为词”的深层次关系。
  关键词 苏轼 以文为词
  词从民间到文人创作的发展路线,也是词逐步走向独立的文学体式的标志,不过不论怎样变词作为一个抒情的载体却从未改变过。也正是因为如此,在苏轼之前,词作中的议论极少,更不用说引发词体的重大改变。从以诗为词到以文为词, 词最终在文学的大家庭中赢得了平等且宝贵的一席之地, 正如陈洵所说: “ 东坡独崇气格, 箴规柳秦, 词体之尊。”自东坡始把古文手段寓之于词,以文为词便得到了发展。到底苏轼和“以文为词”之间有何种渊源和不可割舍的关系,苏轼又是怎样利用“以文为词”的,带着这些问题,本文将进行探讨。
  一.苏轼和“以文为词”的历史追溯
  有关“以文为词”到底源起何人,这是一个存在争议的话题,有学者所持的看法是“以议论为词的鼻祖是辛弃疾”。不过比较受推崇的看法认为,苏轼才应该是“以文为词”的提议者,辛弃疾的的功劳关键在于发展了“以文为词”。正如王世贞《艺苑卮言》中提出: “词至辛稼轩而变,其源实自苏长公,至刘改之诸公极矣。”这就是说,苏轼以议论为词影响甚为深远,它包含了苏轼以后辛弃疾在内的宋代词坛。身为辛派后劲的刘克庄和刘辰翁在对辛弃疾“以文为词”的创作进行总结时也将“以文为词”的源头上推到苏东坡:“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 如诗如文, 如天地奇观, 岂和群儿雌声学语较工拙; 然犹未至用经用史, 牵雅颂入郑卫也。自辛稼轩前, 用一语如此者, 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漫, 乃如禅宗棒喝, 头头皆是; 又如悲笳万鼓, 平生不平事并卮酒, 但觉宾主酣畅, 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稼轩胸中今古, 止用资为词, 非不能为诗, 不事此耳。”由此观之,苏轼是以议论为词的先行者。
  二、苏轼创作过程中的“以文为词”妙用。
  苏轼的“以文为词”又能够称之为“以文法为词”,这么的写法有其本身的独特征。首先是历时性的叙述, 其次是真实性的内容表示, 最终便是就其所叙事件而言要含有单一性和完整性并存的特点。因为受老庄思想的影响,在创作过程中苏轼首先表现出贴近自然的平淡创作风格;同时作为一位词人,苏轼依然将词体文学本身的艺术特征放在很主要的位置加以对待,既结合各了部分传统的诗歌体裁,同时也融入了新的元素,使得词的创作风格含有超凡脱俗之感,这么的做法也使得词走上了“雅化”之路,而苏轼在创作过程中对“以文为词”的妙用关键表现的以下多个方面:
  经过全篇议论来明理
  说到苏词,首先会想到的是议论,在苏词中,议论包含了通篇议论和夹论,很显然,通篇议论就是议论渗透于全文。在苏词中采取通篇议论写法的经典之作就是《如梦令》二首,这两首词是经过沐浴来展开议论的,所反应出来的是在举世皆浊的背景下,苏轼仍然能够一直保持着其率真的本性和高洁的人格,这是一个伟大的精神境界。再比如它的《哨遍》,这首词关键是经过对陶渊明所创作的《归去来兮辞》的充足隐括,来在议论中把苏轼视富贵如粪土的精神充足表示出来,让大家深刻体会出其忘我的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