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
文档名称:

尴尬的评级业.doc

格式:doc   大小:16KB   页数:6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尴尬的评级业.doc

上传人:学习好资料 2021/3/14 文件大小:1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尴尬的评级业.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尴尬的评级业
<a rel='nofollow' onclick="();return false;"
href="#">


  有这样一个行业,发展已20多年,但仍被形容为“摸不着头脑”。这就是中国的评级业。
  近日,由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巡视员吴红牵头调研的《信用评级与国家金融安全》报告在金融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报告显示,国内的信用评级机构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对国外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亦无明确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国内评级业长期以来混乱不堪。”一位评级业界资深人士对《中国经济周刊》说,“甚至有人说我们像要饭的”。
  业界的深切忧虑之外,是公众对评级行业的分外陌生:“评级到底是干嘛的”;“中国到底有多少家评级机构”;“评级机构靠什么赚钱?”
  公众的疑问恰恰触碰到了国内评级业脆弱的神经。
  
  难做的评级生意
  
  企业:“我给你25万,你必须给我一个AAA级”
  评级机构:“额,价钱能不能商量商量?”
  企业:“评级机构多的是。我找别人!!!”
  地方政府:“我们要向银行借钱搞投资。你给我把级别定的高点啊。”
  评级机构:“你们给我多少钱?”
  地方政府:“和我谈钱?今后10年别在我的地盘出现!”
  这是一位者描述的两段对话,或可视为当下中国评级业的尴尬现状。但根据这两段对话,人们恐怕很难理解,评级到底是干嘛的?
  “通俗的理解,一个机构要融资,要借钱,对方必须要了解这个机构的偿债能力怎么样,会不会出现借钱不还的情况。那么谁来界定这个偿债能力呢?这时就需要一个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对它的偿债能力进行评估,让大家看看借给它钱有没有风险。”国内评级机构大公国际董事长关建中对《中国经济周刊》表示。
  不论是央企、地方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包括银行,城商行,保险公司之类的金融机构,如果要在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行固定收益债券,按国家规定必须由评级机构进行评级,评级后的级别表示这些企业在债券到期后的偿付能力。

  比如国家电网发行短期融资券和中国建设银行发行次级债,这两个企业得到的评级都是最高等级AAA级,表明它们的抗风险能力最高,偿付能力强,投资债券的机构不用担心。
  据介绍,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信用评级行业起步较晚,规模一直较小。目前国内有200多家评级机构,其中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的评级机构只有5家,分别为中诚信国际、联合资信、大公国际、上海远东资信、上海新世纪评级。
  他们的业务范围是什么?在国内,信用评级业务主要包括对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对金融机构的信用评级,贷款项目的评级、保险及证券公司等级别评级。
  业内人士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目前,进入评级业并没有很高的准入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