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企业培养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作为中等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有着其特殊的历史使命。它不但和一般高中教育共同组成和推进中等教育的发展,更主要的是为中国的制造业等生产和服务部门培养千千万万的职业技术人才,尤其是为提升“中国制造”的品质和声誉培养后备人才。没有高质量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就没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制造工艺,“中国制造”的品质无从谈起。
然而当下,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毕业生质量比较低下。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中职老师的教育教学质量满足不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为培训中职老师出台了一系列的培训项目,然而从实施效果来看,还存在不少值得改善的地方。
哪些需要改善
首先是培训观念的问题。是“走出去”,还是“请进来”,抑或“校本培训”?
中职学校从面上来讲更多的是自我学习、自我培训,也就是“校本培训”。绝大多数人是在本校接收培训,因为较多的人外出培训的话,这些老师的课程将没有些人来顶替。
“走出去”关键是纵向各等级的培训,不过现在国培项目及省培项目在面上比较小,市培项目和县培项目标机会也不是很多。在笔者参加的一次座谈中,广西钦州教育局分管领导说,“某一村小校长,当了30多年校长,50多岁了第一次来钦州,第一次来参与市级培训,因此国培和省培的机会就更少了。”
“请进来”方面,不少学校存在经费短缺的情况,国家投入较低,学校的社会服务等“造血”增加学校收入功效又严重不足,“请进来”方面也只能是有心无力。
在培训指标受训对象的分配上存在“三多三少”:对省级示范关键学校及国家级示范关键学校的老师分配较多,而对县市级非关键学校老师的机会则相对要少些,如有的学校四五年才给一个培训指标,有的学校又吃得太饱,挤占了其它学校的培训指标;计算机、电子等专业培训过多,而特色的边缘学科及交叉学科老师的培训机会少;中高级职称老师培训机会多,中级以下职称老师培训机会少。
从培训内容上看,理论培训多,实践操作技能培训少。很多参与国培项目标老师到相关的实践培训基地去实训,但这类实训谈不上是真正的实践技能培训,就是走马观花式的走走场地,看看机器,真正驻厂由相关技师带着实践的老师百分比较低。受训老师没有详细到企业去上岗上班顶班/代班,没有机会操作机器,从而无法提升实践操作技能。
同时,各等级的培训内容层次没有拉开。初、中、高级培训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异,有些名为高级班,内容实为基础班。
培训经费总的来说显著存在短缺。而且,中职老师缺编比较严重,最近几年中职招生规模和在校生规模逐步靠近一般高中规模,不过引进老师的速度却显著滞后。
以广西为例,要达成国家要求的生师比来配置专业老师的话,缺编还很大,广西现仅有两万多专任老师,达成国家标准则需要新进老师两万多,缺口达二分之一。尽管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编制部门在处理编制上给了大力倾斜,不过因为中职老师待遇比较低,再加上做中职老师的职业成就感不强,极难吸引人才。
增加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
怎样处理这些问题,笔者认为能够采取相关方法,提升中职老师培训水平,进而提升中职教育质量。
首先要增加培训经费,尤其是增加中央政府及省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培训面。
国家对中职教育经费投入相对于高中来说百分比较低。以2021年为例,中等职业教育经费为1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