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4
文档名称:

圣旨的正确打开方式.doc

格式:doc   大小:15KB   页数: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圣旨的正确打开方式.doc

上传人:学习的一点 2021/5/4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圣旨的正确打开方式.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圣旨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时下很多宫廷影视剧里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景:皇宫里的太监手捧一卷金灿灿的圣旨徐徐展开,大声念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然而,在古代,真正的圣旨外貌多样,并不都是金黄色的一卷布,它们可能是金属、石头、竹片或者纸张;圣旨写作格式也各不相同,有的是规规矩矩按格式写,也有的随意洒脱想到什么写什么;就连圣旨的叫法,在很多朝代也不是“圣旨”。此外,圣旨上的话在断句上也有很大的错误,而且在所用的时代上也有出入。在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圣旨大观》一书中有这样的表述:相传炎帝见嘉禾而作“穗书”,黄帝见景云而作“云书”,少昊作“龙凤书”,帝尧作“龟书”,皆可视为“圣旨”的雏形。春秋战国时期圣旨按其类别被称为“命”“令”“政”。直到宋代,皇帝和大臣们才开始通称帝令为“圣旨”。元朝戏曲繁荣,帝王故事、历史演义屡屡被搬上舞台,“圣旨”也随之成为了妇孺皆知的词语。不过最早可以检索到 “圣旨”一词是在汉朝蔡邕的《陈政事七要疏》:“臣伏读圣旨,虽周成 遇风,讯诸执事, 宣王 遭旱,密勿祗畏,无以或加。”现在我们先看看各朝各代圣旨的开头:秦始皇统一天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于是定名号为皇帝,自称为“朕”,命为制,令为诏,其玉玺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汉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备的皇帝制度。汉天子正号曰皇帝,自称曰朕,臣民称之曰陛下。其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汉代最为重要的一类诏书的开头应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某皇帝……魏晋南北朝时的诏令与汉代相仿,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现存这一时期的皇帝即位诏书中多有“应天顺时,受兹明命”一语。此中的重要原因大概是当时朝代更替频繁,做皇帝的都十分注意强调其统治乃天命所归,他人不得窃夺罢了。唐代诏令一般由中书省(多为中书舍人)起草,门下省审核颁行,门下省的审核颁行有严格的规定,“凡制敕宣行,大事则称扬德泽,褒美功业,覆奏而请施行之;小事则署而颁之。由于是门下省审核颁行,故而其所颁行的圣旨正文开头往往是“门下”两字,例如《肃宗命皇太子监国制》的开头就是“门下,天下之本……”皇帝本人则大多喜欢用天命所归之类的字眼作为圣旨的开头,,如德宗即位册文有“昊天有命,皇王受之”。肃宗即位敕称:“朕闻圣人畏天命,帝者奉天时……”其效果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八个字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宋代皇帝的诏令,不论事情大小,“非经二府者,不得施行”。二府指中书门下和枢密院。诏令起草工作都是由中书门下议,而后命学士为之。故许多重要诏令开头与唐代一样,都是门下二字。到了元代,以蒙古语为国语,用蒙古文下达的旨意称为“圣旨”,用汉文下达的旨意称为“诏书”。蒙古族的最高天神是“长生天”,所以元代不论是“圣旨”还是“诏书”,开头都会写上一句“长生天气力里,大福荫护助里,皇帝圣旨”作为固定开头。到了明朝,才有了“奉 天承运皇帝,昭曰”,其首创者是朱元璋。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造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其中一座规模最大的朝会大殿,取名为“奉天殿”。这是朱元璋和大臣们议事的地方。为了向人们昭示他登上皇位是奉天的旨意,也就是进一步阐明自己做皇帝的“合法性”,他把手拿的玉圭也刻上了“奉天法祖”字样,而且还写了《御制纪梦》一文,说自己梦游天宫,见到了“道法三清”,紫衣道士授以真人服饰和法剑,为“奉天承运”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