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摘要: 近年来, 我国不断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 但相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还显得相当不足。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保护知识产权, 就是保护创造力。在建设创新型尤显紧迫。知识产权, 是指权利人对其创作的智力成果所享有的在一定时段内的专有权利, 包括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等。在这个越来越依赖科技、依赖知识、依赖创意的时代, 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创新的重要性愈加突显, 许多企业和个人也有了很强的创新意愿。不过光有意愿还不够, 如果没有合适的环境, 创新可能仅仅是漂亮的口号。记者采访了解到,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不力越来越成为影响创新的瓶颈,有人甚至用“不创新等死,创新找死”来形容这种困境。十一年著书心血,一朝被“淘尽” 11 年心血换来 9 部专业著作,正期待着回报,著作电子版却出现在 200 多家网店里, 以两三元一套的价格出售, 甚至在网上疯狂转载, 造成正版图书严重滞销, 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这是 48 岁的服装专业图书作家熊淑平所遭遇的不幸。熊淑平曾就读于原中国纺织大学( 今东华大学), 毕业后在上海和深圳的服装公司担任过 6 年服装设计师, 此后便任教于江西服装学院。早在学生时代, 熊淑平就梦想写出一部服装专业巨著。通过数年的专业实践和教学研究, 他逐步积累和丰富了专业知识,写书也就水到渠成。为了专心著书, 2002 年他从江西服装学院辞职,租了一套简陋的房子作为工作室,开始了写作苦旅。“基本上每天只睡 4 个小时左右, 除了吃饭几乎全部时间都在写作。这种夜以继日的写作生活我一直坚持了 7 年,后来身体实在熬不住了才稍作调整。”在熊淑平的工作台上,摆着一大把削好的铅笔,还有几本厚厚的手稿,上面所有的图样都是他一点点画出来的。到 2012 年, 熊淑平完成了《世界经典服装设计与纸样》丛书 11 部服装专著的大部分写作工作, 并与江西美术出版社合作出版了其中的 9部, 自己先后投入近 50 万元积蓄,“因为辞职多年,没有其他收入,就打算靠卖这些书赚钱支撑自己把剩下的部分写完”。这套丛书一出版, 立即受到了服装专业人士和读者的好评。然而不知何故, 经销商反映这套图书在 2012 年3 月份以后销售突然快速下降。 2012 年7 月初,一位热心读者告诉熊淑平,网上早就有很多卖家在出售这套书的电子版, 每套只卖两三元钱, 甚至有读者购买下载后, 将其上传到 QQ 群免费与群友分享。熊淑平听后立即上网搜索,发现果然有 200 多个商家在疯狂销售这套书的电子版。“当时真如五雷轰顶, 人一下就蒙了。原本艰辛但充实的写作生活被彻底摧毁, 头发也在一夜间白了近半,精神状态近于崩溃。”熊淑平告诉记者,为了讨回公道,他先后找网商理论,到法院起诉,但都没有得到满意的答复和解决。记者最近上网, 仍能找到低价售卖该电子书的网店。作者十余年心血付诸东流, 书稿余下的部分能否完成更是大成疑问。显然, 这不仅是对作者的极大伤害, 更是对创作和创新的无情扼杀。“山寨”盛行,会毁了一个产业熊淑平的遭遇并不是个例。据文化部通报, 2012 年该部打击查处的 647 件文化市场重大案件中,逾六成案件涉及知识产权侵权。这些案件涉及演出、音像、书报刊、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文学等各个文化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