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
文档名称:

初读,该怎么读?.doc

格式:doc   大小:26KB   页数: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初读,该怎么读?.doc

上传人:1314042**** 2021/5/21 文件大小: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初读,该怎么读?.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初读,该怎么读?
初读,该怎么读?这个话题很容易让人想到“查字典,扫清阅读障碍”“自学生字新词,把课文读通读顺”“归纳课文大意”这些常规套路。应该说,正是因为这些“套路”套牢了一线教师的思想,限定了行为,使得“初读,该怎么读”成了问题。本文提出的初读设想,是从文本解读的读者视角提出的儿童自主阅读策略。 
 
《说文》中对“初”解释为:初,始也。裁者衣之始也。和量体裁衣有关系,后人多取“初”的析意为“本原,原来”。设想一下,文本如果是一个具有独立精神品质的个体,我们就把她当作一个人。初读就是和这个人的初次见面,最重要的就是留下对象凸显的印象。初读,我们会在心里说:哦,原来如此。初读留存的印象是文本在读者意识中的“反应”。“反应”观念是英国母语课程中阅读部分的核心观念,反应的内容包括两个层面:知识层面,反应出什么;技能层面,怎么有反应。两个层面正是“初读”要讨论的两个问题:读什么,怎么读。
 
作为一个读者阅读文本,从读者解读的视角出发,我们将初读设计为三个步骤。其一,浏览与发现;其二,阅读与描述;其三,选读与回顾。三步骤遵循着由浅入深,由陌生到接受,由各自独立到相互融合的渐进式解读过程。
 
浏览与发现。拿到文本,不妨放轻松,先浏览。很多时候,阅读可以很惬意,是一种精神享受。特别是儿童阅读,更要符合儿童视图,视物,视色,视趣的年龄特质,提倡初读时“随便翻翻,简单看看”。这个阶段的目的就是对文本有大致了解,同时也可以随机地发现文本中自己的兴趣点。感兴趣,就是最好的“反应”。兴趣从哪里来?从儿童独特的视角发现中来。例如:发现这一文本的字数长短;发现有趣或是色彩浓烈的配图;发现题目中吸引人的地方;发现一段引人入胜的文字……更有价值的发现是“问题”:我读不懂的地方;随机产生的新奇想法;捉摸不定的答案;模棱迷蒙的阅读感受……伴随着轻松的浏览,初读的第一步就像和一个陌生人见面,对其发生兴趣。
 
每一个优秀的文本都有着开放的召唤结构,充满着大量未确定的空白点。初读的浏览可以看作是读者在放松状态下主动进入被召唤,被吸纳的阅读进程。每个读者在阅读文本前都有一定的期待视域,它是由之前的审美定式,语言积累,生活经验等共同构成。此时的发现就是读者期待视域的呈现。在文本召唤的同时,期待视域被激活,这就是初读的本意。
 
阅读与描述。必须强调的是,在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初读,不能止于浏览,因为作为教材的文本不是单纯的文学读本。王荣生教授将教材界定为四大类: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各有不同的功能效用,阅读时自然不能大而泛之地一扫而过。语文课程体系下的初读务必进入第二层级“阅读”——逐字逐句地读。马上想到一线教师纠结的问题:是否能手指读。其实这是重点。虽然不少教师引用了阅读心理学,速读理论,接受美学等诸多舶来观念,批判并试图纠正这一曾经被要求养成的阅读习惯,但只是把力气花在了空气里。只要是逐字逐句读,读出方法,习惯,态度,让阅读成为一种存在的姿态,用不用手指不要紧,这仅个人阅读的习惯取向。不少名家还用眼镜腿指着文字读,和手指读并无二异。
 
阅读之后的行动就是描述,通过口述完成,可以自言自语,也可以有对象。描述的内容多样,可以是:文章大意,个人体会,疑惑的解答,语言的赏析……心里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将最直接的反应表达出来,以自己的理解重新构建文本的意义。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