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自贡历史悠久, 因盐建镇、置县、设市。具有两千年的盐业历史和 70 年建市史。素以“千年盐都”的美誉而蜚声中外。说起自贡, 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盐, 因为在这座城市里到处都能看到盐的影子。走进盐都自贡, 除了盐业历史博物馆的详尽陈列, 除了燊海井的古盐场物证, 就连它的地名也在给你讲述盐的故事。自贡以盛产井盐闻名,其悠久的采卤制盐史,可上溯到近两千年前的东汉章帝时期(公元 76~88 年) 。北周武帝时( 公元 561 年~578 年) ,因富世盐井而置富世县,因大公井而置公井镇。至唐武德元年( 公元 618 年), 因镇置荣州, 改镇为公井县。清咸丰三年(1853 年), 大平天国攻占南京, 淮盐受阻。川盐济楚, 得以运销两湖淮盐引岸市场。 1937 年抗战军兴, 海盐停滞,川盐崛起,再度济楚,有设市之需。 1939 年9月1 日始将川盐史上称为富荣盐场的东西两场-- 自流井和贡井从富顺、荣县划出合并而建立省辖的自贡市。在历史上, 四川省自贡市是以盛产井盐著称。自贡开采井盐已有 2000 年的历史。据记载,历代盐工在自贡先后钻井 13000 多口,有的井深达 100 0 米,即使以平均 300 米计,等于凿穿了 400 多座珠穆朗峰。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 年5月 20日, 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 年 6月5日, 经国家文化部确定, 四川省大英县的严昌武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226 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井盐四川盐业从凿井、汲卤、输卤到煎盐,分工很细,工序繁难,工程费用和设备投资颇多。每开一井,一般需要一二年至四五年,最多的需十余年乃至数十年;凿井投资,浅者以千两计,深者以万两计,甚至有费至三四万两而不见功者。经营井灶的企业主,大多数凑资朋充,采取合伙制度,以使资力雄厚。在富荣产区,投资者( 称客人) 和地主以租佃和合股的形式做井,有“年限井”( 或称客井)和“子孙井”之分。道光朝以前多为“年限井”,即凿井成功后,投资者按照比例只享有一定年限的股份及其收益, 届期将井及其设施全部无偿地交还地主;“子孙井”在开凿成功后, 由投资者与地主长期共同拥有所有权。随着凿井技术的提高,井深相应增加,投资者付出的垫支资本数额持续上升,改变了股份结构中投资者与地主原来分占的比率,“年限井”逐步过渡为“子孙井”。一般情况下, 地主在井成投产后, 占有股份的六分之一至四分之一不等,称“主日份”、“地脉日份”或“地脉锅口”; 其余大部股权归投资者所有,称“工本日份”,“客日份”或“开锅水份”; 在有承首人( 集资凿井的发起人或组织者) 的情况下, 还需从地脉日份或锅口中拨出部分股份,作为给承首人的报酬,称“乾日份”、“团首日份”或“开锅水份”。概述通过打井的方式抽取地下卤水(天然形成或盐矿注水后生成),制成的盐就叫井盐,生产井盐的竖井就叫盐井。古代制盐工艺中,井盐的生产工艺最为复杂,也最能体现中国古人的聪明才智。井盐的生产工艺经历过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早在战国末年, 秦蜀郡太守李冰( 生卒年不详) 就已在成都平原开凿盐井,汲卤煎盐。当时的盐井口径较大,井壁易崩塌,且无任何保护措施,加之深度较浅,只能汲取浅层盐卤。北宋中期后,川南地区出现了卓筒井。卓筒井是一种小口深井, 凿井时, 使用“一字型”钻头, 采用冲击方式舂碎岩石, 注水或利用地下水,以竹筒将岩屑和水汲出。卓筒井的井径仅碗口大小,井壁不易崩塌。古人还将大楠竹去节,首尾套接,外缠麻绳,涂以油灰,下至井内作为套管,防止井壁塌陷和淡水浸入。取卤时,以细竹作汲卤筒,插入套管内,筒底以熟皮作启闭阀门,一筒可汲卤数斗,井上竖大木架,用辘轳、车盘提取卤水。卓筒井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深井钻凿工艺的成熟。此后,盐井深度不断增加。清道光十五年(1835 年) ,四川自贡盐区钻出了当时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燊(sh ē n) 海井。开发历史井盐产区的投资者,主要是商人,其中尤以陕西、山西商人为多。他们多以盐商和经营典当起家,首先从控制川盐运输领域入手,以“租引代销”手法,获取大量利润,继而进一步控制广大川盐销售口岸,在各地开设盐店,积累巨额财富;最终多与当地土著合伙,将商业资本投向盐业井灶,转化为产业资本。汲井烧灶的盐业劳动者,多系丧失生产资料的农民,以论工受值的方式出卖自身的劳动力。他们之中既有当地土著,又有来自全川各县者,而来自贵州、江西、陕西、云南等地的流民,佣工井灶借以营生者,尤不可胜计。相关产业由于井盐生产过程中需要分工协作,故而井、灶、笕中都需有各类专门工匠,如凿井、治井的有山匠,煎盐的有烧盐匠,设卤笕的有笕山匠, 安火笕、置火圈的有灶头,运卤的有担水匠,按照专业程度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