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如何化解钢铁产能过剩 2012 年,我国年产钢 亿吨,比 2011 年增长 % ,实现利润 亿元,同比陡降 % ,平均吨钢利润只有 元。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虽然今年 1月~2 月份, 钢铁行业实现利润 146 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 17 倍,但利润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同期数较低,铁矿石价格下降。整体来看, 钢铁行业面临的形势依旧严峻。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除了各种各样的客观因素外, 有一个主观因素是绝对不能忽视的,那就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钢铁企业对价值规律不够尊重。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其核心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但市场供求会影响商品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在市场上, 当某种商品供不应求时, 其价格就可能上涨到其价值以上, 因此将触发新产能的增长; 而当商品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产量也会随之下降, 从而达到自发调节产能的作用。然而, 目前钢铁行业的状况是在明知钢材已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 仍然不停地扩张规模, 使供需失衡进一步加剧。这种明显违反价值规律的行动引发的是经济规律的惩罚,也就是全行业亏损的必然结果。不能否认,这些年来,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有关方面也作了大量工作,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仍然抑制不了规模扩张的步伐, 规模扩张已经成为一种痼疾。现状表明, 我们还没有找到一条解决产能过剩的治本之道。在此, 笔者将回顾一下这些年在这方面所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及其效果, 希望能够探索出一条有效解决产能过剩的路子。淘汰落后。这是多年来钢铁行业着力最多的一种方式,也确实起到了一些作用。但笔者认为, 目前的淘汰落后在淘汰标准、实际执行、监督审核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且随着产能水平的提高, 当前的产能过剩更多地表现出了高水平过剩的特点。事实上, 现在所谓的落后设备, 其内涵带有相当的随意性, 缺乏足够的科学依据。造成越淘汰、规模越扩张、产能越过剩, 而真正该淘汰的产能却始终没能真正淘汰。究竟是谁在保护落后产能? 制度上出现了那些漏洞? 这些问题都值得业内人士认真思索。增加消费。增加消费的作用毋庸置疑。一方面,要让需要用钢的地方都能够得到充分供应; 另一方面,要使过去依靠进口的钢材能由国内供应。但这与当前社会上倡导的提高用钢强度、节约钢材用量从而推进资源和能源节约的思路有一定冲突。一方面提高用钢强度减少用量, 另一方面开辟新的用钢领域, 这会使增加消费的作用大打折扣。正像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 我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环境承载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承受着历史上最空前的资源消耗和经济活动, 面临着历史上最为突出的生态环境挑战。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所有机构和全体公民都必须自觉转变消费模式, 节约包括钢材在内的一切物质资源, 这不仅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如果本着厉行节约的原则, 那么,钢材消费量的减少将是大势所趋,产能过剩的问题将更为突出。限制产量。笔者认为,限制产量不是解决产能过剩的根本之道,但如果真正做到了, 却可以缓解钢价低迷和矿价高涨之痛。历史上几次大规模限产都没有真正达到预期目标。“限大放小,限国(企) 放民(企) ,限内放外”几乎成了惯例。如 1999 年的限产,应该说是国家采取减产力度最大的一次,在那次限产中,重点大中型企业的产量限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