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温病学重点
【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学科。他的任务主要在于阐明温病的病因、发病、病理变化、诊断方法,及其预防和治疗措施。
“温病”一名最早见于《皇帝内经》
【刘完素】倡导火热论,是寒凉派的代表人物,使温病在摆脱伤寒体系束缚的道理上向前推进了一步。 后世有“伤寒宗仲景,热病崇河间”之说。
【王履】,首先提出温病应从伤寒体系中分化出来。强调“温病不得混称伤寒”。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评价王履“始能脱却伤寒,辩证温病”。
吴又可——《瘟疫论》
叶天士——《温热论》 薛生白——《湿热病篇》 吴鞠通——《温病条辨》
王孟英——《温热经纬》 温病四大家:叶、薛、吴、王
杨栗山——《伤寒瘟疫条辨》 余霖《疫疹一得》 柳宝诒《温热逢源》 雷丰《时病论》
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温病】是感受温邪而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多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温病的特点】①有特异的致病因素——温邪 ②多具有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③病程发展有一定的规律
④临床上起病急、传变快;发热为主症,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易内陷生变
【温病的命名】
以发病季节为依据:春季的春温、冬季的冬温
以时令主气为依据:春季的风温,夏季的暑温,长夏季节的湿温
以发病季节结合季节主气:秋燥
以临床表现特点为依据:大头瘟、烂喉痧、疟疾、霍乱
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瘟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
【温病的分类】
根据病因性质分:湿热、温热
根据发病初起的特点分:新感温病、伏邪温病
【温病与伤寒的联系和区别】
伤寒、温病均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温病无论是广义的还是狭义的都当隶属于广义伤寒范围。
温病隶属于广义伤寒而有别于狭义伤寒。
【温疫】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的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往往来势迅猛,病情较重,危害性较大。
【温病与温疫在概念上的联系与区别】
温病是一切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它既包括了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外感热病,也包括了传染性、流行性小及少数不传染的温病。
温疫则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能引起大流行的一类。
从性质上说二者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区别在于其传染性和流行性的大小强弱。
【温毒】古代中医文献中有关温毒的含义大致有两种:一是指温病中具有独特表现的一类疾病,即温毒疾患;一是指温病中的一种致病因素,即温热毒邪。前者是疾病名称,后者则是指病因。
【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肺胃阴津 ③病情变化迅速
【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于伤津耗气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湿热病邪】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燥热病邪】
①病位以肺为主 ②易致津液干燥
【温热病邪】
①病初即导致里热证 ②病情较重而易闭窍、动风、动血 ③易耗伤阴液,后期多肝肾阴伤
【疫疠病邪】
①致病力强 ②多从口、鼻而入,有特异的病变定位 ③具有强烈的传染性,易引起流行
④为病严重,病情凶险 ⑤致病有种属的选择性
【温毒病邪】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卫气营血辩证表
证型
病理
证候
辩证要点
备注
卫
邪郁卫表肺卫失和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气
邪正剧争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营
热灼营阴扰神窜络
身热夜盛,口干反不甚渴饮,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或斑点隐隐,舌红绛
血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密布,舌深绛
三焦辩证表
证型
病理
证候
辩证要点
备注
上焦
温邪犯肺
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边尖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肺气闭阻
身热,汗出,咳嗽气促,口渴,舌苔黄,脉数
身热,咳喘,舌苔黄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舌苔白腻
邪犯心包
邪热内陷机窍阻闭
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