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9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1656403**** 2021/7/3 文件大小:1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肇中
教学目标
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3、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也就是科学实验精神对于学****科学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
2、难点: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
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
启发。
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三、解读文题
自由谈谈对“格物致知”的理解。
归纳明确: 格,推究,探察; 物,物体,事物;
致,获得; 知,知识。
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实验),从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就是“应该有实验精神”。
交流前置学****情况,老师作适当归纳
(一)梳理全文结构
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论述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3、解决问题:强调了格物致知精神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二)研讨课文,学生提出预设问题
大致归纳:
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
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为什么要从《大学》里提出“格物”和“致知”?其含义是什么?
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什么?而格物致知的目的又是什么?
作者举王阳明的例子的作用是什么?
既然实验精神如此重要,当今的中学生是否很重视它呢?为什么?请举例谈谈。
文中第11、12段提到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自己的亲身经验,目的是什么?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本文的结论是什么?
明确:
探讨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自然科学的问题。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从中国传统的儒家经典里提出,既点明题目,又表明此观点由来已久。其含义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
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通过举例论证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辞知”。王阳明“格”竹一事,让我们清楚地认识了传统的中国教育对“格物至知”精神的曲解,从而论证了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应该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地探索客观事物的实验精神。又与下文写真正的“格“竹作对比。
如:为了驳倒亚里士多德的物体的下落速度和物体重量成正比的观点,伽利略在意大利比萨斜塔同时抛下两材料相同,重量不同的佚球,证明不同重量的物体在空气中自由降落时,重量与下降速度无关,不同重量的物体会以同样速度落地。
指出大多数中国学生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形成高分低能的怪现象,从反而论证了科学实验精神的重要性。作者举自己的例子,以个人经验为例,从反而谁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使说理更加真实可信。
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应该有想象力、有计划,有能消极地袖手旁观。本文的结论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