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3
文档名称: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3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1656403**** 2021/7/4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题西林壁教学设计.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题西林壁》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题西林壁》这是苏轼游庐山时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雄伟壮观的景象。作者通过写观察庐山的各种不同感受,提示出一个带有哲理性的问题。即“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课前准备:(1)师生收集有关这首诗的资料。
     (2)网页制作,图片、音乐、多媒体课件。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本课生字,理解“识”,“缘”,“真面目”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默写本诗。
  2、.过程方法目标:学****如何让学生解读诗歌。
: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正确看待问题的能力。2、通过对诗句的理解,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以及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学****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感悟品味诗中所蕴含的哲理。
教具准备:课件,多媒体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这种体裁,语言精炼,所表达的情感却十分丰富。今天我们一起学****苏轼的《题西林壁》。   
(二)学****古诗
1、有关苏轼的自然情况及写作风格。
  2、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及庐山的有关情况。
  [通过交流,达到了学****资源优化组合。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体现了大语文观下的语文教学。]分丰富,读起来还琅琅上口,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
(三)初读课文,感知美
  师:通过汇报资料,相信你们对作者苏轼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那么他写的这首《题西林壁》,距今已有920年了,为什么仍被历代的人们所喜爱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所要研究的。
  1、学生自由反复读古诗。说说诗中的庐山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学生读后谈感受,初步感知庐山的美。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读书,让学生在反复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走近庐山,感知庐山的美。]
(四)分组自学,理解美
  1、根据我们以前学****古诗的经验,大家说说我们该怎样学****这首诗呢?(学生说出学****方法,课件出示:读诗句—解诗意—悟诗情—入诗境)
2、分组合作,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有学****方式细读古诗,遇到问题自己想办法解决。
  [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方式,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把学生放在主体位置上,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的能力。]
(五)汇报交流,感悟美
(1)交流第一、二行诗句
 1、学生汇报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结合“横看”和“侧看”的不同感受,让学生发挥想象并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庐山的“岭”和“峰”是什么样子的,抓住“岭”、“峰”的不同概念体会庐山景象的多变,感悟庐山的美。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庐山的变幻莫测)
板书:横 岭  侧 峰)
(2)交流第三、四行诗句。
 1、学生自由表达对这两句诗的理解。
 2、针对学生理解上遇到的困难,结合辞海中的义项,帮助学生选择“只”“缘”在诗中的正确意思。
 3、指导朗读,要求读出作者感慨的语气。
(根据学生的感知特点,形象认识能较快帮助他们区分理解。)
  师:为什么同是庐山有时看到的是岭有时看到的又是峰呢?为何身在庐山,却不识庐山真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