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血糖控制的标准对于不同的糖友,血糖控制的标准并没有统一。严格控制血糖固然益处多多, 但低血糖的风险也随之加大, 而严重低血糖的危害甚至比高血糖更甚。要使减少并发症的效应最大,而发生低血糖的危险最小。本着这一原则, 需要合理控制血糖, 我国制定的成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标准为:空腹血糖 ~ 毫摩尔升, 餐后 2 小时血糖 ~ 毫摩尔升,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 。不同人群,标准有别空腹血糖不超过 毫摩尔升, 餐后 2 小时血糖不超过 毫摩尔升这个标准, 主要适用于普通成年糖尿病患者, 尤其是 2 型糖尿病人群。 1. 糖尿病儿童儿童的饮食不可能很规律, 日常活动量变化较大, 并且缺乏对低血糖的自知力及应对手段,如果过于追求血糖达标,易发生低血糖, 还可能因营养摄入不足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因此, 应适当放宽儿童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标准, 餐前( 包括空腹) 血糖控制在 ~10. 0 毫摩尔升就可以。 2. 糖尿病孕妇高血糖对孕妇及胎儿均可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 对糖尿病孕妇的血糖一定要严格控制, 使其尽可能维持在正常人的水平。糖尿病妊娠者餐前及睡前血糖不应超过 毫摩尔升, 餐后 1 小时不应超过 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血糖不应超过 毫摩尔升,如果高于这一标准就要及时干预。 3. 老年糖尿病人与成年人相比,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风险较大, 而且容易发生“无症状性低血糖”, 患者可在没有明显低血糖先兆的情况陷入昏迷状态; 另外, 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 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这都是很危险的。因此, 老年患者的标准也比成人相对宽松,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 毫摩尔升,餐后2 小时血糖不超过 毫摩尔升即可。 4. 有严重并发症的糖尿病患者对于有严重慢性并发症的患者, 或血糖波动大、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如“脆性糖尿病”),或长期卧床生活不能自理的糖尿病患者, 或者有晚期癌症的糖尿病患者, 其血糖控制目标也应适当放宽, 只要空腹血糖不超过 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不超过 毫摩尔升即可。由于不同的口服降糖药作用机制不同,起效快慢不同,副作用也不同,何时服用很有讲究。双胍类药物-- 进餐中服用双胍类药物, 如二甲双胍、格华止, 美迪康等, 主要作用机制为减少肝糖输出, 增加肌肉等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利用, 抑制或延缓葡萄糖在胃肠道吸收等。二甲双胍对正常血糖并无降糖作用, 单独应用不引起低血糖。由于其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 少数患者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因而, 主张进餐中服用或进餐后立即服用, 以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 餐前 20~ 30 分钟服用磺脲类胰岛素促分泌剂,如甲苯磺丁脲(D- 860 )、格列本脲(优降糖、消渴丸)、格列吡嗪( 优哒灵、美吡达、迪沙、瑞易宁)、格列齐特( 达美康)、格列喹酮( 糖适平)、格列美脲( 亚莫利)等。主要作用机制为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 其降糖作用有赖于尚存在的相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