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拿来主义》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先破后立的论证方式及几种论证方法: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2、过程与方法:在阅读文本的基础上,理清作者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与意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拿来主义”的精神实质,明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领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透过词语表面,分析文章中的深刻内涵,并学习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论证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杂文尖锐犀利、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
【学情分析及对策】1、本文是鲁迅先生于20世纪30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写作背景比较复杂,学生初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文章提及梅兰芳、徐悲鸿等,以及对美国电影等的认识评价,是作者当时的看法,应做具体分析。
2、学生对杂文接触不多,鲁迅由于斗争需要而采用的冷嘲热讽的形式,“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含义丰富,犀利幽默。应引导学生仔细品味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深刻理解他的伟大人格。
3、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学生并不陌生,结合本文主旨和语言风格,可以设计问题,启发学生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等形象比喻的含义。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主要内容:介绍背景,分析比喻论证的妙处。
一、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导入新课
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二、简介本文的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最初发表在6月7日《中华时报》副刊《动向》上,署名霍冲,后由作者编入《且介亭杂文》。
本文写在中华民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板书标题),阐明了马克思主义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提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文章中着重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的问题,但鲁迅先生提出的主张也足以批驳那些对本国文化的错误观点。因此,“拿来主义”完全适用于对待一切文化遗产。
三 研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