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一章教育基础
第一节小学教育的发展和特点
1、 小学教育是初等教育、基础教育和强制 性教育。培养具有高素质和提高全民素质打 下基础。
2、 从夏商开始有私学;从隋唐开始有官学; 从张焕纶的上海正蒙书院开始班级。
3、 从钟天伟开始三等公学;清末第一次开 始政府小学。揆卯学制
4、 1986年开始9年义务教育。
5、 小学教育的特点:
身心发展:稳定和平衡阶段;知觉处 于较低水平
发展可能性:尚未完全成熟、不稳尚 未定型
能动性和主动性:独立自主意识、主 动性、积极性都有所提高。产生兴趣和动机。
第二节 小学的组织和运行
1、 小学管理的基本内容:思品教育、教学 工作、教务行政管理和总务管理。
2、 校长负责制:职位、职责、职权。
第三节 教育学基础知识
1、 教育学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 庭教育。
2、 教育本质是培养人。
3、 古代教育是“生活教育”。、
4、 教育分为:萌芽阶段、创立阶段、发展 阶段。
萌芽阶段:《学记》;孔子的有 教无类,启发诱导
国外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创立阶段: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一 一广泛知识传授
卢梭:儿童本位驾驭,尊重儿童
康德:认识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教育心理学化
赫尔巴特:四阶段教学
杜威: 三中心论儿童中心,经验
中心,活动中心
陶行知:生活级教育、社会级学校
5、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教育对生产力的 促进
6、 教育目的作用:导向、激励、评价
7、 教育目的的层次:国家、学校、教师
8、 素质教育是全民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 是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 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9、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前制度化教育:实体化教育一一属于形式化 教育
制度化教育:学制化教育一一清朝的废科 举、兴学堂。
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范围 内。
10、 我国学制改革
我国是从单轨发展的分支学制
教育改革的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 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第四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 课程
2、 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计划性
隐性:师生关系、校风、学风
3、 课程内容: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材
4、 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以人为本从1997 年开始实施。
5、 学生观:学生是发展的人、是独特的人、 是有独立意识的人。
教师观: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 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开放的教 师。
6、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1、 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标强调尊重、 赞赏
2、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 导
3、 对待自我上,新课标强调反思
4、 对待与其他教育者关系上,新课 标强调合作。
第五节 教师专业发展
1、 教师专业发展特点:传道者、授业者、 示范者、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朋友、研 究者
2、 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仓U造性、主
体性和示范性、时间和空间的言行和广延 性、长期性、间接性、系统性
3、 教师发展三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学生、教师喜欢我 吗
2、 关注情境阶段:投向提高学习成绩
3、 关注学生阶段:个别差异
4、 教师专业发展方法:
1、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