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我读《记念刘和珍君》.doc

格式:doc   大小:29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我读《记念刘和珍君》.doc

上传人:ssnobrx145 2021/8/8 文件大小:29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我读《记念刘和珍君》.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我读《记念刘和珍君》
孙绍振,著名文学教育家。本刊顾问。1936年生,196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初中实验教材主编。著作有《文学创作论》《美的结构》《论变异》《当代文学的艺术探险》《审美价值结构与情感逻辑》《挑剔文坛》《孙绍振如是说》《怎样写小说》《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幽默学全书》《幽默逻辑探秘》《你会幽默吗?》等。散文集有《面对陌生人》《灵魂的喜剧》《美女危险论》《孙绍振幽默文集》等。
收入鲁迅的杂文集的散文,犀利的讽刺占大多数,抒情之作,在比例上是比较低的。当然,收入《朝花夕拾》的文章,有相当多的温暖的抒情,表现鲁迅对童年时代周围小人物的宽容甚至热爱,这样的温情,除了在怀旧文章往往出现,在杂文中,多为社会文明的批判,以冷峻为主,温情是很少的,然而鲁迅的《记念刘和珍君》和《为了忘却的记念》在鲁迅散文中无疑是抒情的双璧,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以来,不断入选中学语文课本,解读文章,不胜枚举,但是,质量普遍较低。钱理群先生指出其原因,就是过份把文章当作社会历史的反映(见钱先生的《从文字到电影场景的转换》),我想与此相关,还有一点,就是对文本的抒情特点缺乏直接的分析。在此类解读文章中,抒情就是抒情,还有什么可分析的!其实,真正要把鲁迅这篇文章的好处弄清楚,非得从它抒情的特点分析不可。关键是不要以为抒情文章都是一样的,鲁迅这篇文章的抒情,有不同于其它抒情文章之处,就在于,这里的抒情,是杂文式的抒情。
抒情,顾名思义,也就是把感情抒发出来。如果是在诗歌里,当时的诗坛,是崇尚“强烈的感情自然流泻的(这是英国浪漫派华滋华斯的主张,原文是:,极化)。但是,在鲁迅的文章开头,似乎并不把感情作强化宣泄,而是某种程度的弱化,尽可能的收敛。
鲁迅对刘和珍的死是很悲愤的,为文就是要记念刘和珍,思绪滔滔。但是,不同于《朝花夕拾》,时间和空间的距离,就是不善的行为举止,也可成为带着诙谐的亲切回忆。本文是针对现实的批判和赞颂,战斗性就不能不渗透在抒情性之中。但是,作为杂文,鲁迅一方面追求的是深邃、犀利,另一方面,作为艺术,又不能尽情直遂,一览无余,藏匿锋芒,深化思绪于曲折的层次中,思绪在曲折的逻辑中出奇制胜地推演,就成了鲁迅杂文的一大创造。《记念刘和珍君》的抒情就这样带上了杂文的特点。
文章一开头,他明显避免直接流泻自己的感情,不是把自己一腔悲愤倾泻出来,而是尽量抑制。鲁迅不屑于浪漫新诗那种感情倾泻之美,而是散文的情感抑制之美,因抑制而深沉之美。当有人建议“写一点东西”记念死者的时候,他并没有说,这正合我意,而是感觉似乎没有多大意义,死者并无在天之灵,并不能因而得多少安慰,写了也“于死者毫不相干”。对死者无补,对生者该有价值了罢,然而,鲁迅说,就是对生者也只能“如此而已”。这里正面表现的似乎并不是愤怒,而是无奈,于事无补,似乎很消极的样子。这显然不是感情的全部,仅仅是他感情的表层,或者说内在感情相反的一种外部效果,显示内部悲愤如此强烈,以致一般的抒写不足以显其志。
鲁迅反反复复抒写的感情,从性质上来说,是悲痛、悲愤、悲凉和悲哀的郁积。从表现形式来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