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 短诗五首 教案.doc

格式:doc   大小:326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 短诗五首 教案.doc

上传人:公西逸 2021/8/14 文件大小:326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 3 短诗五首 教案.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3 短诗五首
,体会凝练而含蓄的语言美。
,揣摩诗中的情感,理解诗中蕴含的哲理。
,体会不同的诗味。
2课时
布置学生完成第3课课前预****卡
第1课时
,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理解诗歌的情感。
月 夜
一、新课导入
1918年1月,《新青年》首次发表了白话诗九首,这九首诗开创了中国新诗的先河。沈尹默作为北大知名教授,他发表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有人说,正是因为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这首诗在文学史上地位如此之高,它到底具有怎样的魅力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这首诗。(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简要介绍《月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同学探究这首诗的兴趣。
二、初读诗歌,描绘画面
,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韵律。
,请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预设 深秋的夜晚,明月高照,寒风呼啸,“我”与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站立,没有依靠。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在自由朗读的基础上描绘诗歌画面,促进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三、结合背景,分析意象
师:分析意象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时代背景(见课件出示)。
1917年的中国,虽然经过辛亥革命,已经推翻了清王朝,但仍然处在北洋军阀的统治下,广大群众并没有真正觉醒,我们的民族仍旧封建愚昧、闭锁保守。此时,唤起自由思想和个性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沈尹默所在的北京大学,就是这种民主思想的摇篮;他所参与的《新青年》,是当时提倡新文化运动、推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而新诗的出现,正是当时的人们追求“科学”与“民主”,追求人的个体的觉醒,追求思想解放、个性独立的象征。
学生自主讨论交流,思考下面的问题。
1.“霜风”与“月光”以及“我”与“顶高的树”两组意象的关系是什么?
预设 “霜风”呼啸,“明月”高照,这一组意象的对比,象征在黑暗年代里新诗如明月般照亮诗人的心。
“我”与“顶高的树”这一组意象,“我”既指诗人自己,也泛指拥有独立精神和自我意识的新青年;“顶高的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象征诗人的自强自立。

预设 这首诗表现了“五四运动”前一代青年的个性觉醒,以及追求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的意识。
四、再读诗歌,感受韵味
,体会诗歌的魅力。
提示:在理解诗歌主题的基础上,师和学生一起探讨这首诗的朗读技巧。如每一行的词尾“着”应当轻读,使语气委婉,节奏舒缓自然;“并排”“没有”两个词应当重读,体现出作者对独立自由的渴望。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这首诗“美”在何处。
预设 (1)韵律美。全诗每句均以虚词“着”结尾,形成统一的结构韵律,构成反复,并通过第三、四句句式的短长变化,使诗歌的节奏起伏,读来错落有致。
(2)意境美。全诗只有四行,却清晰地勾勒了一幅“月夜”场景:霜风、月光、高树、“我”,共同构筑了“月夜”的存在。这种看似简单的物象组合,所透露的诗意却是“可以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意象的朦胧感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