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4
文档名称: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

格式:ppt   大小:857KB   页数:14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

上传人:相惜 2021/9/9 文件大小:857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街道美学读书笔记.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街 道 美 学
1
2、内容概括
3、观点分析
4、读书心得
.
1
一、作 者 简 介
芦原义信,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美国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曾工作于著名建筑师马歇·布劳耶的事务所,之后回国建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研究所。历任日本法政大学、武藏野美术大学和东京大学教授,曾任日本建筑学会主席,日本建筑师协会主席。其设计作品包括索尼大厦、东京国立历史民俗博物馆、东京艺术大剧院等。在建筑理论方面,曾撰写《外部空间设计》、《建筑空间的魅力》、《街道的美学》等专著。
作者同时有东方和西方教育和工作的背景,在书中对比了日本、意大利、法国等欧洲国家的建筑环境和街道、广场等外部空间,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归纳出东西方在文化体系、空间观念、哲学思想以及美学观念等方面的差异,并对如何接受外来文化和继承民族传统问题,提出了许多见解。
.
2
二、内 容 概 括
《街道的美学》由上下篇构成,其中上篇《街道的美学》成书于1979年,是
作者多年来对街道、广场空间构成方面的研究成果。下篇《续街道的美学》于
1983年出版,它是在上篇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展开研究的成果。文章以街
道的视觉秩序的创造作为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的出发点,分别从街道的自然
特征,美学规律,人文特色出发由浅至深论述如何发掘建筑平面布局形成设计
中的视觉秩序规律。
作者在书中深刻地分析了城市街道和外部空间的美学构成要素,并且强调了外
部空间设计中人的存在这一基本要素及外部空间的重要性。他通过例举大量东
西方的经典案例来支撑自己的设计理念,对于我们在外部空间的规划设计中有
重要的借鉴意义。
.
3
三、观点分析
1、街道与建筑的关系
作者认为一种文化的街道和城市建设,是和这种文化的生活方式紧
密相关的。在现代城市里面,绝大多数人都在室内活动,建筑内部
才是最有活力的场所,所以要死的街道富有活力,就必须将建筑内
部的秩序渗透出来,街道的活力是两侧的建筑造成的。
对于街道的热衷,作者认为是意大利人—英国人,最后才是日本人。
因为意大利人是真的就把街道当作自己的起居室了,有事没事都来
溜达溜达,“这时要是不遇上朋友简直是不可能的。”
.
4
意大利人认为街道空间为生活所必须的交流空间。在欧洲,建筑内部秩序
渗透到了街道跟广场的秩序中,建筑的外墙不是简单的围墙。作者强调道
“街道和广场一直铺装到建筑的外墙根,与建筑之间没有什么含糊的空间。
”“意大利的街道和广场大多连一棵树都不植,地面常施以美丽纹样的铺
装。就像室内地毯一样各个角落都铺满,完全是人工的城市空间。”而且
其建筑内部也没有日式的抬高地板的做法,墙壁的内外墙也大体一样,这
样,“内外空间的本质区别就在于有没有屋顶了。”建筑的外廊承担了外
部跟内部沟通的作用,使得室内的活力洋溢到街道上,例如意大利圣马可
广场等。
左图为意大利建筑中“内部”与“外部”的反转
意大利的街道及广场进行铺装,同室
内地面没有多大区别,划分街道与建筑的墙壁,其内外表面也无多大区别,其不同之处在于是否有屋顶,室内也有成为“图形”的很大可能,这就是意大利的空间构成。
.
5
2、街道——城市建筑的不同
作者谈到澳大利亚和美国的郊区住宅的前院,“其前院与其说是为了住宅的主人
,不如说是为了路上的行人更为合适。”而这种院落空间的开放性反而是基于了
住宅本身的封闭性看来,相对而言东亚住宅(作者谈论的是日本住宅,而我在所
有的和中国住宅有着共同性质的地方,干脆不如替换为东亚住宅好一些)本身比
较开放,所以必须首先用院落空间将其围合起来。
也就是说,同样是院落,东亚的院落是住宅内部秩序的一部分,而美洲的院落
则往往是外部城市秩序的一部分,这里面可以说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说
反而是因为东亚住宅本身私密性不强,所以必须通过院落来完成其私密性。而美
洲则正因为住宅本身私密性好,所以才能够以此为前提将院落贡献给城市。
.
6
芦原信义在这里其实将街道和住宅的关系分作
了3种基本类型:
开放前院式:美国、澳大利亚等地广人稀的殖民地式样,田园风格,是“外
部秩序渗透到内部秩序之中”,前院向城市公共空间做出了贡献。但是这种
空间是一种“田园城市风格”的街道空间,即使殖民地也仅仅是郊区住宅,
因此我想不能够算作城市空间做法。这时候建筑不能够直接形成街道。
平面
外观
.
7
欧洲式:无前院,建筑外墙直接形成街道,同时通过外墙上面的门窗开口,城市
生活和私密生活互相渗透,并且能够对街道空间形成最好的监视。这时候的居住
生活往往渗透入街道生活,比如交谈、缝纫等等(这在中国乡村也很常见)。这
个是“内部秩序渗透入外部秩序之中”。这就好比《美国大城市死与生》中提到
的“街道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