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实践论.doc

格式:doc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实践论.doc

上传人:xxj16588 2016/7/7 文件大小: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实践论.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实践论实践论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 离开人的社会性, 离开人的历史发展, 去观察认识问题, 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 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 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 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 而且经过生产活动, 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 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 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 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 各阶级的社会成员, 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 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 从事生产活动, 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人的社会实践, 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 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 阶级斗争, 政治生活, 科学和艺术的活动, 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 人的认识, 在物质生活以外, 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 ,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 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 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 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 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 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 对于社会方面, 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即由浅入深, 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 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 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 另方面, 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 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 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 这只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者认为, 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 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 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 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 ,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 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 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 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 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 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 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 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 理论的) 认识, 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 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⑴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辩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 一个是它的阶级性, 公然申明辩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 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 理论的基础是实践, 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 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⑵。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发生, 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 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 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 接触了许多的人, 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 听到了各种说话, 看到了各种文件, 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 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 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 引起了他们的感觉, 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 以及这些印象间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中, 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即飞跃), 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 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 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 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 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 就可产生出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 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