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知其不可而为之 1弑:杀夫三子:那以:因为之三子告:到可:同意孔子循礼卫道, 不敢不告。 2 ?陈成子杀死齐简公,这在孔子看来真是“不可忍”的事情。尽管他已经退官家居了,但他还是郑重其事地把此事告诉了鲁哀公,当然这违背了“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戒律。他的请求遭到哀公的婉拒, 所以孔子心里一定是很抱怨,但又无能为力。 3?在得知陈成子杀了齐简公之后, 孔子在报告时为何要“沐浴而朝”? ?沐浴就是斋戒,古代在举行祭祀或其他典礼前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洁食、禁欲,以示庄重和虔诚。这说明孔子对这件事情的重视。 4因为当时的鲁国公室衰微, 私室强大,三桓握有实权,以致国君没有实际的决断权。?按理来说,陈成子杀简公,哀公应该早就知道这件事,但他却没表示要出兵,为何? 5?明知如此,为何孔子还要如此隆重地请求鲁哀公出兵讨伐呢? 孔子谓季氏: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 6 ?在孔子的观念中,臣子应有自己的本分,应依礼行事,他曾说过: “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 孰不可忍也? ”更何况竟然有人弑君,那就是冒天下大不韪。此种行径应该天下群起而攻之,不仅是为了简公,还为鲁哀公的统治,甚至为了天下的君主统治的秩序。这是孔子“礼”的体现。 7?孔子在禀告时为何直呼陈成子为“陈恒”? 体现了孔子的愤怒。 8?孔子反复申说自己“不敢不告”,这又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情呢? 说明孔子一方面仍用大夫的政治责任要求自己,表现他对周礼的虔诚;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子对于鲁国君臣实现自己的要求就没有报多大的希望, 带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和“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意味,反复申告反映了孔子无可奈何的心情。 9 说说接舆歌中的弦外之音。孔子啊,为什么你身处乱世却不知退隐,而非要去周游求仕呢, 真是德行衰微啊! 从“孔子下,欲与之言”可以窥见孔子怎样的内心? 一方面是孔子卫道的坚定与自信, 另一方面也可以体会到其不被世人理解的无奈与悲凉。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