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71
文档名称:

陈亮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pdf

格式:pdf   大小:9,265KB   页数:17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DF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陈亮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pdf

上传人:2024678321 2016/8/6 文件大小:9.05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陈亮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pdf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南开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南开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年月日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指导教师签名: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解密时间: 年月日各密级的最长保密年限及书写格式规定如下: 内部5年(最长5年,可少于5年) 秘密★10年(最长10年,可少于lO年) 机密★20年(晟长20年,可少于20年) 中文摘要摘要中国传统儒家政治哲学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伦理化的政治哲学,它****惯于用道德的善恶来评判现实社会政治生活的优劣,虽然不乏对善的孜孜以求, 但对于伦理学的另一基本概念——正当则付诸阙如。由于缺席了正当对善的审判,传统儒家政治哲学里也就相应地缺乏康德、罗尔斯那样的义务论资源,而更显明的是一种目的论传统。基于对善的不同理解,目的论又有至善主义(如朱熹)、功利主义(如陈亮)等各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无论是至善主义,还是功利主义,两者的共同点是漠视公平分配问题,这一方面缘于传统儒家政治哲学里作为利益主体的个人被集体吞噬掉了;另一方面则缘于各自的理论淡化了分配问题的重要性,因为无论是道德品质的提高,还是社会功利的扩大,都不同程度地化约了分配问题的复杂性,从而仅仅满足于平均主义的幻象。在市场经济空前发展的当今时代,随着利益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分配问题的重要性日益突显, 成为构建和谐、公正社会的制约因素。因此,我们在批判地吸收西方义务论资源的同时,理性反思中国的目的论传统就是一件相对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对陈亮功利主义思想的研究正是基于此目的。陈亮是南宋时期永康学派的创始人,也是浙东学派的重要代表。陈亮功利主义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是南宋特殊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因素合力作用的结果。陈亮功利主义思想主要源于自学,但其学术渊源是有迹可寻的, 如隋末王通、北宋诸子和浙东师友对他思想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陈亮早年研究史学,中年沉潜道学,晚年完全离开道学,与理学权威朱熹的学术论辩, 标志着其功利主义思想的成熟。陈亮功利主义思想虽然缺乏系统的理论建构,但任何一种思想的产生都应该有其赖以产生的哲学基础,否则这种思想就是无根之木。陈亮的思想主要来源于其对历史的钻研,他对很多问题的看法都是借助历史的形式表达出来的。这种独特的治学路径,自然深深影响了他对道的理解。他认为,道是事物本身固有的客观规律,它存在于事物之中,只要事物存在,道也就存在,道不能脱离事物而成为抽象的独立存在物。进而他强调事物的可知性,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去干预道,进而谋求现实社会的经世致用。在这样的哲学基础上,陈亮确立起三个功利主义思想的价值维度,即切于实用的知识评价标准, 中文摘要学为***的理想人格标准和动机与效果相统一的价值评价依据。他一生的读书、讲学、上书以及学术辩论活动,都贯穿着实用主义的价值取向。他敏锐地察觉到,朱熹等理学家所倡导的“醇儒"根本无法贯通内圣外王之道,所以他从社会事功的现实需要出发,主张学为***,即德才兼备、智勇俱佳之人,从而实现内圣修养与外王事功的统一。在价值尺度上,陈亮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他认为,如果行为的动机是道德的,那么在行为的结果上便应该体现出道德的效用;道德必须体现事功,否则只能成为不切实际的空谈。陈亮生活的时代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他作为一位饱含爱国主义精神和忧患意识的思想家,终其一生都在探求中兴宋室、收复失地的有效策略。他对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一系列观点和主张,试图找到一条摆脱现实危机、实现民富国强的途径。他的功利主义思想落实到现实社会的诸多领域,就具体显现为农商并重的经济思想,改革中央集权、财政体制和科举取士制度的政治思想,以及收复中原的军事思想。陈亮与朱熹的学术争论,不仅是当时学术界的一件盛事,而且在中国思想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次辩论不仅使陈亮名噪一时,还使他原本单薄的功利主义思想得以集中彰显。朱熹在为学次第上强调先经后史,而陈亮则侧重于治史,这种治学路径的差异,自然导致两人对历史的不同态度和对道的不同理解。朱熹认为天理(即道)不是来自于历史经验,而是一种超乎自然与社会历史之上的先验存在。他认为天理是整个物质世界的逻辑前提,它亘古常在, 不依赖于人,人也不能干预道。而陈亮则认为道即现实,它充塞于天地之间, 流行于日用之际,与具体事物紧密结合,因此,道不能脱离具体历史过程而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