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杨儒宾:儒门内的庄子
作者简介:1956年生于台湾台中。国立台湾大学中国文学博士,现任国立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讲座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先秦哲学、宋明理学、东亚儒学等。著作有《儒家身体观》、《异议的意义:近世东亚的反理学思潮》、《从〈五经〉到〈新五经〉》、《1949礼赞》;编着有《中国古代思想中的气论及身体观》、《儒学的气论与工夫论》、《东亚的静坐传统》、《自然概念史论》等书;译有《东洋冥想的心理学:从易经到禅》、《孔子的乐论》、《冥契主义与哲学》、《宇宙与历史:永恒回归的神话》等书。
本文出自刘笑敢主编:《中国哲学与文化》(第四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月。
内容提要:先秦没有道家的概念,道家的概念及系谱是两汉的史家整理先秦文献时建构出来的,根据司马迁及班固等人的解说,庄子师法老子,隶属道家。两汉史家对道家的解释有一理路。但由于庄子本人没有明确说出自己的师承,在自叙性质颇浓的《天下》篇中,庄子说自己的学问和当时诸子的学问,都出自“古之道术”的分支。老子和关尹两人属于同一系,自己则独立一宗,庄子的学派遂成为一个学术问题。庄子与儒家或庄子与孔子的关系就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庄子与儒家(或孔子)的关系有几种提法,明代流行的“三教合一论”是建立在真常惟心及随俗应机两个前提上的论述。魏晋玄学的“老庄不及孔圣论”以圣人体无(体化)、老庄言无(化)的方式,会通两者,这是“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的翻版。第三种立场则主张庄子本为儒者,没有会通的问题,此一说法肇始韩愈、苏轼,明末的觉浪道盛、方以智及王夫之则为此说之集大成者。
本文在较宽松的意义上,继承明末的庄子儒门说而来。本人认为明末的“庄子儒门说”固然可视为庄子学在明末清初的发展,是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的庄子学。但此说也可视为庄子文本意义的揭露,是meaning与significance很好的结合。本文将分别从(1)人格典范:内七篇里的孔子;(2)风土文化:庄子、宋蒙与殷商文化所源自的东方海滨文化;(3)创化论:比较《庄子》与《易经》、《中庸》的论点;(4)庄子论“物”与“庸”。由上述四点入手,说明“庄子儒门说”
是个可以自圆其说的理论。
关键词:儒門、孔子、莊子、殷商、物、庸
庄子,不知他何所传授,却自见得道体,盖孟子以后,荀卿诸公皆不能及。
一、一条明显而又受忽视的线索
明末清初曾有一股将庄子(约公元前369–公元前286)迎向儒家阵营的思潮,为方便定位起见,笔者称之为“庄子儒门”说 。明末庄子儒门说的首倡者当是一代高僧觉浪道盛(1592–1659),集大成者则为方以智(1611–1671)。至于以同情庄子闻名的王夫之(1619–1692),他虽不用其言而有其意。围绕着道盛师徒与王夫之这三位不世出的儒佛龙象,还有钱澄之(1612–1693)、石溪(1612–?)等人作为奥援。明末清初这股“庄子儒门说”的思潮不是凭空而来的,因为明中叶后原本即有相当浓厚的儒道或儒庄同道说,广而言之,“三教合一说”更可以视为明中叶后极重要的一股思潮。方以智《药地炮庄》时常言及的袁宏道(1568–1610)、袁宗道(1560–1600)、管东溟(1537–1608)、焦竑(1541–1620)等人,或其亲人如方孔照(1590–1655)、吴应宾(1565–1634)、王虚舟(1668–1743)等人,无一不是这股思潮的拥戴者。明末的“庄子儒门说”虽然是将庄子推向儒家最彻底的一种主张,但却不是惟一主张庄儒同道的思潮。
明中叶后的“三教合一”思潮与明末清初的“庄子儒门说”的关系很深,如更往前推论,类似“庄子儒门说”的论点在儒家传统内还可找出源头,一般常常上溯到韩愈(768–824)、苏轼(1037–1101)。韩、苏是唐宋时期的大文豪,其角色介于文人与学者间。文人论道,通常带有些业余的嗜好之意味,不能太当真。但此次不同,他们的观点算是足以自圆其说,因此,颇受到后人重视,如言:(1)庄子之学出自田子方,田子方则为子夏之徒,所以庄子有孔门的传承之印记。(2)《庄子》一书虽多非薄周、孔之言,但这些语言就像禅子之呵佛骂祖一样,阳挤而阴助之,不能只看文字的票面价值。(3)《庄子‧天下》篇言天下学术,诸子皆各自成家,亦各有所偏,庄子皆一一评骘之。惟独儒家诸子不在评述之列,对孔子更是一言不发。这显示庄子视孔子及六经为诸家之宗,不与诸子百家为侣,其地位大不相侔。韩愈、苏轼援庄入儒之言的语气虽强弱不同,但上述的论点却有理路,其论证大体也为明末的儒者所继承。
有关明中叶后的“三教合一说”以及唐宋儒门文人的“庄子儒门说”,由于论者已多,旨义已显,本文不拟再讨论 。笔者仅再补充两点,以作为道盛、方以智、王夫之等人的说法之背景。首先,如论“庄子儒门说”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