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学校中长期发展规划
- 2 -
- 3 -
- 4 -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作摆在素质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活动为载体,以加强师德建设为保障,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每一位学生,创新德育载体,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坚持常规德育、主题德育、特色德育;以养成、礼仪教育为重点,促进学生良好习惯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1、建立健全团、队组织机构,强化团队工作的履职尽责。落实团、队标志的佩带及学生会和班级监督岗工作,举行每周一的师生都参与的规范的升旗仪式,做到“仪式”、“主题教育”两落实,开播校园之音,在午餐和晚餐时段两次校园广播,开辟校园歌曲、校园新闻、美文欣赏等栏目。
2、每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班会,内容分别以“爱国”、“孝德”、“励志”、“勤俭”、“奉献”为主题。加强对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落实班级“礼仪之星”、“爱心之星”、“文明之星”的评比活动,至少每月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会。每学期举行一次班主任经验交流,收集、推广、推荐班主任工作成功案例和创新案例。认真落实“先进班级”和“文明寝室”的月评工作。
- 7 -
3、各班主任搞好学生德育量化,做到“日考核”、“周评比”、“月汇总”、“期总评”。强化学生的养成教育,培育好习惯成就好人生的理念。加强学生行为习惯,文明礼貌教育。
4、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德育工作网络,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引导和教育,充分发挥关工委和家校联系作用。做好传统节日的活动开展,让学生通过活动重温历史,接受教育。
四、课程建设
学校课程建设是学校提升综合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要树立“无处不课程、无事不课程、无时不课程”的大课程观。学校的一切工作都可变为教育的机会和手段,教师的一言一行,学校的一砖一石、一草一木、一角一景都体现着教育。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课程建设不可或缺。学校课程建设要以发展学生个性、开发潜能、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为促进师生发展服务,与学校办学理念紧密结合。
(一)、课程建设目标
总目标:通过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与校本课程的开发:提供丰富而适性的课程,使学校课程结构更合理,学校特色更鲜明;使教师的教学理念进一步更新、教学手段进一步优化,使每一位独具个性的学生在道德、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为在多样化社会中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负责任的公民作好准备。
学生培养目标:以“让每一个孩子插上创造的翅膀”为办学理念,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造”,使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习惯、学习技能、意志品质、创造能力等方面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学会做人——养成良好的行为品德,树立远大的理想,锻炼强健的体魄,形成健康的心理,做“四好少年”
学会学习——在获得继续学习所必须的基础知识的过程中,培养浓厚的 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 8 -
学会合作——友好与人相处,善于与人合作,在合作中体验快乐、在合作中体验成功。
学会创造——对世界充满好奇心,善于观察,乐于质疑,富于想象,勤 于实践,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
教师成长目标: 加强课程团队建设,发展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将学校课程建设目标、学校教育理念在教学行为中自觉体现,提升教师的课程执行力;以培养“四会学生”为目标,促使教师不断反思,提升教师科研能力,促进教师由经验型的合格教师成长为科研型的优秀教师。提升教师的区域影响力,未来五年,争取培养一批在区内有一定知名度的骨干教师。
课程实施
将课程方案扎实地、有效地落实于课程实践,是实现学校课程目标的重要一环。基于对课程建设目标和学校校情的考虑,主要从以下三点来探索有效推进课程实施的策略。
(一)国家课程目标有效落实
 学校课程建设践行国家课程改革理念,严格执行《山东省中小学课程建设方案》的规定。开足开齐三类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重视课程实施过程中改革教学过程,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
(二)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
 1、渗透创造教育理念,发展学生创造思维。 继续开展创造教育课堂实践活动,通过活动,改进教和学的方式,优化学科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发展创造思维,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2、合理统整教材,拓宽课程资源。教材是服务教学的工具和材料,教师要善于分析不同地区教材的优势,有效统整不同教材,拓宽课程资源,创造性完成教学任务,发展学生的思维。学校以1—2个学科为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