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作家张洁专访:不喜欢我作品的人可以抛弃我
http://book. 2006年03月14日 10:31 新京报
 
张洁依然还在写作,尽管她即将进入古稀之年。虽然曾两捧茅盾文学奖,但她依然坚持每一部新作尝试新的风格、新的题材,她说自己总喜欢“试一试”。《知在》是她的最新小说,一个披着“悬疑”外套的小说。但在这部小说中张洁试图表达的却是一种命运的不可掌控,一种隔绝,以及她自己对历史的怀疑。张洁说她不介意别人是否喜欢她的作品,不喜欢这个故事的人,可以把它扔在一边,但“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
张洁,1937年生于北京市,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1978年7月,第一部短篇小说《从森林里来的孩子》发表,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她又凭借《无字》再次获得茅盾文学奖,成为首位两次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作家。
《知在》情节简介
叶楷文曾经在龟兹遭遇奇异的沙暴,影影绰绰中仿佛遭遇了前世今生,之后他获得了对艺术与绘画的奇异直觉。多年后从海外归来,他买下北京一个旧日王府的府邸,准备做私人博物馆,意外地得到半幅晋画。他本打算把这幅平凡无奇的画扔掉,但却在随后知道了隐藏在这幅画背后的故事。《知在》的时间跨度从晋代一直到清末,再到现代。
题解
任何具象都承担不起‘知在’
新京报:看完这部小说之后,我首先想问你的问题是:是什么给你灵感,让你想提笔写这样一个题材的故事?
张洁:这个问题真的不好回答,不是它的深奥,而是它的不确定性。如果说,我创作生涯初始的灵感,是来自身边的一张椅子,或一个面包等等,那么现在的灵感,可能是来自一缕气息、一片光影。有时我久久地仰望什么也没有的天空,好像天空中正飞着一群野鹤,那些视野中根本就不存在的野鹤,着实让我惆怅,因为,我既不知它们会在哪里降落,又对它们一无所知。可是,指不定什么时候,它们中的一只就会突然落在我的肩上,如此地突如其来,如此地不容犹豫。比如有这么一只让我动容的野鹤,十年前就落在了我的肩上,只是不久前,我才把它写在一个短篇里,这个短篇即将发表在今年第四期《人民文学》杂志上。为了寻找一个适宜它栖息的枝头,十年,我等待了十年。它们一定知道,我对它们足够的耐心和深情。所以还是不要探究《知在》的来处吧,如果喜欢就读它,如果不喜欢就扔了它,没有关系的。再没有什么能像我的文字那样,让我从容地独立于世。我曾狂妄地说过,哪怕天下人都讨厌我,我也会因为这些文字而活得自由自在。
新京报:为什么会选择晋代和清末这两个历史时段来作为故事发生的背景,是因为这两个时期都是乱世,因而会有更多的不确定性提供给小说的创作吗?
张洁:不知道。有些作家也许能够理解我的说法:即小说以及小说中的人物何去何从,有时并不以作家的意志为转移。当然,所有的不确定性,都会是我的兴趣所在,但不确定性未必就是乱世。说到底,乱世的不确定性多少还可以触摸,而有些不确定性,真是不确定得让人绝望。
新京报:《知在》是一个看起来很难理解的名字,我看你曾经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它表示的是一种态度。那具体是一种什么态度?
张洁:就是一种态度,这已经是非常详细而又包容的回答了。有些事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比如谁能说得清楚“缘”的由来。
新京报:《知在》中的叶楷文本来是一个对古画、对艺术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