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说
课
设
计
提
纲
一、教学理念
二、教材分析
三、学情分析
四、教学目标
五、教学重点
六、教学难点
七、教学方法
八、教学程序
第一页,共29页。
(一)
四面楚歌音凄婉,
兵少粮绝时维艰。
悲歌泣于虞姬别,
一唱一和泪满衫。
(二)
忍泪含悲突围去,
昼夜兼程未解鞍。
田父挥手左向指,
兵陷大泽泥淖间。
(三)
盖世雄风今尚在,
策马横刀犹向前。
拼尽剩勇终三胜,
霸业难遂奈何天。
(四)
乌江谁说无渡船,
只因兵败失面颜。
八千子弟皆战死,
岂能蒙耻独自还?
(五)
身被重创自刭死,
血染战袍映寒川。
尸分五体封侯赏,
悲情英明世代传。
2、诗歌释文,拟题答问(20分钟)
第十页,共29页。
组诗共5首,基本上涵盖了“垓下之围”的主要内容。
别姬
溃围
鏖战
拒渡
自刎
第十一页,共29页。
(1)请每组学生分别用两个字的词语为上述五首七言绝句拟一个标题。
(2)在原文中依次找出上述组诗的史实依据。
(3)根据标题拟定的五个情境,揣度项羽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要求:符合人物身份,不超过100字)
第十二页,共29页。
第十三页,共29页。
项羽的心路历程(板书)
别姬
溃围
鏖战
拒渡
自刎
伤
心
欲
绝
铤
而
走
险
孤
注
一
掷
徘
徊
矛
盾
绝
望
无
奈
第十四页,共29页。
,古诗新辩,探究争鸣(30分钟)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弟子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杜牧
叠题乌江亭
百姓疲劳壮士衰,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王安石
第十五页,共29页。
洞察历史,古题今思。
(1)项羽该不该渡江?
(2)你认为项羽拒渡的原因是什么?
(3)当我们遭遇人生的重大挫折与困厄
时应秉持怎样的态度呢?
学生自由发言、辩论争鸣,
教师链接学术观点
第十六页,共29页。
1
无颜见江东父老,知耻、重义
2
“宁可站着死,不可跪着生”的操守
3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道德规范
拒渡的原因
相关链接:学术界的三种观点
第十七页,共29页。
四面楚歌
垓下突围
乌江自刎
威武勇猛,临危不惧
慷慨悲歌,多情重义
宁死不辱,知耻重义
不以成败论英雄
而以性格论英雄
英雄
第十八页,共29页。
“天亡我, 非用兵之罪”
第十九页,共29页。
不怨天尤人,
而是自我反省
知识讲解
技术讨论
实际操作
解决问题
以史为鉴,理论升华
不悲观绝望,
而是自我鼓励
不刚愎自用,
而是集思广益
遭遇
困难
第二十页,共29页。
学生利用班会或在班级博客里针对学术界的三种评论,继续展开关于项羽形象现实意义的讨论,以“假如项羽还活着”为题写一篇文章,将语文学习带入日常生活,体现 “生活处处皆语文”的理念。
课堂延伸
第二十一页,共29页。
4、课内实训,模拟新闻发布会(30分钟)
第二十二页,共29页。
实训创新点
形式新颖
技能对接
师生互动
第二十三页,共29页。
实训小结:成败的决定要素
原因
知人
善用
团队
合作
知难
而上
刚愎
自用
保守
短视
听天
由命
第二十四页,共29页。
5、布置作业,拓展延伸(5分钟)
(1)要求学生通过网络下载观看《百家讲坛—项羽》视频以及梅兰芳表演的梅派经典名剧《霸王别姬》 ,更深入了解项羽这个历史人物。
(2)阅读同题材的作品,扩充知识面。《史记·项羽本纪》、《史记·高祖本纪》、李清照《咏项羽》、张爱玲《霸王别姬》
(3)要求学生在班级博客里发帖撰文(读后感、作品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