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50
文档名称:

2022琵琶行教案.docx

格式:docx   大小:110KB   页数:25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2022琵琶行教案.docx

上传人:mama 2022/1/31 文件大小:110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2022琵琶行教案.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第 1 页






  相同:1、两诗均运用了“以形喻声法”。在描摹琴声的时候都能以形喻声,赋形于声,特别是比喻句的反复运用,形象地描绘出音乐的节奏和旋律,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琴声巧妙地转换成有形的立体的视觉形象,使人产生如临其境之感。2、都运用了“以情传声法”,将自己的倾听的感受写进去,并传达给读者,从而产生感情的共鸣。3、都运用了“正侧面相结合的描写法”,均以正面描写为主,侧面衬托为辅。
  不同:1、《琵》诗不仅描写了琵琶女弹唱的起始—发展—高潮—结束的全过程,而且对弹唱的每一个阶段均作了声声入耳、句句铭心的细致描写;《听》诗虽也写出琴声时而高扬、时而低沉的节奏感,但没有对颖师整个弹琴的全过程作具体的描写。2、《琵》诗的设喻角度是多方位的;而《听》诗主要是从视觉设喻。3、《琵》诗不但写有声,也写无声,声中有情,声情并茂;而《听》诗主要是摹声。另外,《听》诗在形式上采用的长短不一的杂言体,与忽高忽低的琴声及诗人忽起忽落的感情相适应。
  总之,两诗对音乐的描写虽然有所不同,但都能曲尽其妙,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4总结文学家写音乐的技巧变化:
  博喻(多个比喻的使用,以声写声)——通感(以形、色、光、味觉、触觉写声音)——联想、想象意境画面(朱自清由零星的比喻发展到完整的音乐场景的描画)
  四、 讨论: 诗人何以与身份低下的的歌女产生情感共鸣?
  琵琶女 诗人
  年少时:欢乐、风光 年少时: 欢乐、得意
  年老时:色衰、门前冷落 年老时:被贬、漂沦憔悴
  诉身世 伤迁谪
  商人妇:轻别离,啼泪 江州司马:孤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五、小结:
  音乐成了沟通二人情感的媒介 ,两人的命运相似,都被遗弃,相似的命运和相似的音乐理解让他们的达到了情感的和谐,成为知音。
  “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在天涯。作者与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诗高处在此,不在他处。”──《读注释唐诗三百首》批语)
  六、课外拓展:










  关于“音乐”的引申扩展。
  音乐被夸大其作用: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
  音乐被贬低为亡国之祸:陈后主《玉树后庭花》。
  音乐成为精神慰藉:白居易《琵琶行》
  七、课后作业:
  欣赏《青藏高原》这首歌,然后写一个300字左右的语段来描摹这首歌。
  八 、板书设计
  琵琶行
  琵琶女 白居易
  (京倡) (京官)
  商妇 —— 音乐 —— 谪官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
  九、教学反思:
  思得:对比阅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鉴赏文章。课外拓展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思失:本节课的容量有点大。
  思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该根据文章的特点进行教学。
琵琶行教案2
  教学要点:
  学****琵琶行》,理解叙述与抒情相结合的艺术手法;领会天涯沦落的感伤和丰富的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
  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