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21
文档名称: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格式:doc   大小:23KB   页数:2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上传人:王善保 2022/2/18 文件大小:23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doc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III第一章 总 则第一章
第一条总则规划目的为了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 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的经 济、社会、生态 公顷,其他建设用地 公顷,分别占建设用地的 %、%、 %。城乡建设用地中,城镇工矿用地 公顷,农村居民点用 地 公顷。 其他土地中,水域 公顷,主要是太湖水域,自然保留 地 公顷。
第八条土地利用特点1、土地承载负荷大。2005 年,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 1163 人,高于苏锡常地区平均水平(1020 人/平方公里) ,为全省平均水平 的 倍,是长三角地区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之一。 2、建设用地扩展快。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使建设用地快速 扩张,建设用地规模由 1996 年的 公顷增加到 2005 年的
4第二章 公顷,年均增加 公顷,且扩张势头在一定时间内难 以扭转。 3、土地集约程度高。1996-2005 年,单位建设用地二三产业增加 值从 万元/公顷上升至 万元/公顷,是苏南地区平均水平 的 倍。农村“三集中”显著促进了土地集约利用,农村人均居民 点用地从 143 平方米降至 128 平方米。 4、耕地后备资源少。全市仅有少量的荒草地,主要分布在宜南 山区。农田整理新增耕地率仅 3%左右,农村居民点等建设用地整理 成本高、难度大。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第三节 上轮规划实施评价
第九条上轮规划实施绩效《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 年)》(简称“上轮 规划”)实施以来,规划在国土资源管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地用 途管制目标基本实现,对土地利用控制与引导得到较好落实,土地利 用结构与布局得到优化;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得到加强,合理用地需 求得到基本保障;全社会依法用地、节约集约用地意识明显增强,土 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引导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国民 经济体系建设。
第十条上轮规划实施存在问题上轮规划实施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与部 分规划控制目标差距较大,加大了规划实施的难度;第二,规划调整
5无锡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与修改较多; 第三, 规划实施的机制不够健全, 措施有待完善; 第四, 公众参与程度还不够高,社会监督作用不够明显。第四节 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第十一条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规划期内,无锡市将处于融入经济全球化新体系的机遇期、建设 生态文明先驱城市的探索期、融入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深化期、推进 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期、确立科技创新增长动力的关键期。同时, 增长方式转型调整的压力、发展模式转型调整的压力、社会结构转型 调整的压力、体制机制转型调整的压力、人口结构转型调整的压力也 不断加大。总体上,2006-2020 年是无锡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 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
第十二条土地利用面临的挑战1、经济转型关键期,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突出。无锡市正处于推 进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奋斗期、确立科技创新增长动力的关键期,现代 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不够高,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得到充分发挥,产业 发展仍偏重于外延型增长。 规划期内尤其是近期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 将保持在较高水平,区域性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用地继续增长,新农 村建设也需要有一定的用地做支撑。 未来几年建设用地需求仍将处于 高位,合理需求与有限供给之间矛盾更加突出。 2、城镇人口加速集聚,耕地保护压力持续加大。随着外来人口 不断涌入,城市化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建设与扩展必然会占用耕地,
6第二章 规划背景太湖区域生态重建也会占用一定规模耕地。同时,耕地后备资源开发 接近区域资源底线,难以在市域内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保住规划目标 任务难度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的压力不断加大。 3、开发建设强度大,土地利用逼近生态安全底线。无锡市人口 密度高,土地利用强度大,保护生态与环境已迫在眉睫。太湖水污染 等环境问题与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密切相关, 优化土地利用 布局需关闭和搬迁相当数量的企业和村庄,涉及诸多矛盾和问题,正 确处理土地利用与生态保护关系极具挑战。
第十三条土地利用面临的机遇1、外部发展环境持续优化。经济全球化新体系形成和长三角区 域一体化深化发展,长三角交通体系的完善,为无锡市更深、更广地 参与全球分工,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错位发展,加快引进高新技术 产业和科技研发产业, 淘汰、 转移落后产业, 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提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