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文档名称:

[浅论孟子性善论与修身论]孟子性善论.docx

格式:docx   大小:15KB   页数:5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浅论孟子性善论与修身论]孟子性善论.docx

上传人:陶小豆 2022/2/19 文件大小:15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浅论孟子性善论与修身论]孟子性善论.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浅论孟子性善论与修身论 ]孟子性善论
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儒学历史上, 孟子被后世推崇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东汉赵岐在《孟子题辞》里面,就首次称孟子为 “命世亚圣 ” 了。在《孟子》一书中,孟子对孔子的思想进孟子答公都子论性善时说道: “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或相倍蓰而无算者, 不能尽其才者也。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 孟子所谓性善,是指其性本善。若为不善,则非其材质之罪,而是舍而失之。之所以说性善,是因为人皆有恻隐、羞恶、恭敬、是非之心,故仁义
礼智为我性所固有, 也就是《诗》所说的 “民之秉德,故好是懿德 ”了。《孟子》中还有一次提到四端之说, 是在《公孙丑》论“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的时候。孟子以见孺子将入井, 人皆无所为而动怵惕恻隐之心,趋而救之,来证明恻隐之心是人所共有的。由此推之,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也是人人所共有的。 这四者为仁义礼智四端之端, 如果扩而充之,便可以成德。因此,人之性为善,是因为有善端,又因为善端是可以培养的,便可以成大善大德。 孟子两次提到四端,在《尽心上》中也明确提到: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在他看来,仁义礼智四端,是人之所固有的, 不是后天****得的, 就是这种 “不学而能 ”“不虑而知”的良知良能, 能够使人自觉地具有同情心、 正义感、羞惭的自觉和礼让的态度。孟子认为 “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 ”(《离娄下》),而唯一一点点区别,其实就在于动物的行为根据是自然本性, 而人的行为依据还有人的仁义、慈爱的善良本性。在孟子这里,他不仅肯定了 “善 ”的
来源,还保证了 “善”的理性。 “生”不能等同于 “性”,人除了单纯的***存在之外,还有精神的存在。从某一层面上来说, “生”更多地强调自然方面,而 “性”更多的应该是伦理方面的。人性不仅仅是 “生”,而是“生”与理智的结合。这样,孟子就自然而然地要求人要培育和塑造自己的品格,也就是《大学》里面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身。
(三)修身处世
孟子所强调的 “四端 ”说,不是从外部强加的,而是根植于人的本性中的,因此他就把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建立在了人性与天道的基础上。前面所提到的人本然的善性, 还只是为人为善提供了一种可能性,并不能保证社会上的每一个人都能在后天的****染中低档利欲的诱惑
而不失其本心。因此,这就需要对善的萌芽培养呵护, 进行道德修养,返回内心本性, 因此孟子存心养性、 培养浩然之气的道德修养论也就随之产生了。《尽心》篇里: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孟子对于 “人”与“天”的联系、“性”与“生”的联系、 精神和生命的联系,都存在于这个表述中了。 “天”是造化创造的原初力量,人只要
推阐天赋的良知良能, 尽了自己作为人的本性, 人就能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