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7
文档名称:

《桂花雨》教学随感.docx

格式:docx   大小:22KB   页数:7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桂花雨》教学随感.docx

上传人:Huang6265 2022/4/6 文件大小:22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桂花雨》教学随感.docx

相关文档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
《桂花雨》教学随感
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 “一人一课 ”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邓主任讲课,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
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

《桂花雨》教学随感
前日教完了《桂花雨》一文,准确地说是在邓强亮主任上完 “一人一课 ”研讨课之后。坐在教室后面,一边听邓主任讲课,一边思考如果换了我会怎么上这个问题。
这篇课文是台湾的作家琦君写的,她早年在杭州读书,家在江浙。1949年赴台湾,那个年代过去的人,老了大多思乡,落叶归根,人老思乡,是常理。正如台湾作家余光中先生的诗作《乡愁》一样,又如酿造的高粱酒,愈是有年头愈是香醇。作家写此文追忆童年于 “摇花乐 ”,寄思乡于 “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前者在文用了大量的笔墨描述,表现得淋漓尽致,但后者在文中并没有点明,只说 “每次作家长大后从外地回来,总要带一大袋桂花给母亲,可是母亲常常说: ‘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 ’ ”以及 “每到这时,我就会想要、起童年时代的 ‘摇花乐 ’和那阵阵的桂花雨。 ”母亲思乡, “我 ”是母亲的女儿,当然也会有遗传。甚至于乡情更浓于母亲。这也就是作家用笔的含蓄所在。基于此,我教此文时,就把寄思乡于文这种情感的熏陶放在首位。当然作者的这种情感是通过喜爱桂花 — —摇桂花 — —收桂花的童年 “摇花乐 ”来展现的。所以要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先得读出摇花之乐。

有了这一想法,我先引导学生把桂花的香读得香香的,浓浓的。 “桂花开得最茂盛时,不说香飘十里,至少前后左右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 ”、 “全年,整个村庄都沉浸在桂花香中。 ”这两句集中体现了桂花的香。特别是 “浸 ”, “沉浸 ”仿佛把村庄和人都浸泡于桂花香气形成的海洋之中。读到此处,我引导学生回想起三年级学过的《槐乡五月》,槐花香, “整个村庄都浸在香海中了 ”。这两处的用法如出一辙。前后联系起来读,更亲切,仿佛有香到看得见摸得着之感。因此我认为读书一定要善于联系,迁移。又如读到父亲闻到桂花香,诗兴大发,即时口占一绝中最后两句是 “儿童解得摇花乐,花雨缤纷入梦甜。 ” “儿童,解 ”,我请学生一读,二读,三读,再读,读着读着,学生似乎有所领悟,我再挤一下: “想到了什么? ”马上有学生说想到: “人间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儿童未解共耕织,也伴桑阴学种瓜。 ”接着又有学生说: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不过我马上纠正说《风》中的解不是理解,明白之意。但我还是表扬了同学们会读书,会迁移,把书读活了。[

在读出花香之后,我和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