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第 2 页
孙思邈养生之道
孙思邈是我国唐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由于养生得法,安康地生活了101岁,因此追求安康长寿人对孙思邈养生之道很有兴趣,希望能从孙思邈理论与实践中汲取对自己安康长寿有用东西。孙思邈养生之道理论与方法主要阐述在备急那么志昏,多事那么形劳,多语那么气乏,多笑那么脏伤,多愁那么心慑,多乐那么意溢,多喜那么忘错昏乱,多怒那么百脉不定,多好那么专迷不理,多恶那么憔悴无欢〞即十二多。十二多恰好是十二少反面,作到了十二少,就等于除掉了十二多,反之除掉了十二多也就等于做到了十二少。孙思邈认为:十二少仍养性之都契也,做不到十二少(也就是除不掉十二多)那么必然荣卫失度,血气妄行,丧生之本也。
孙思邈认为要安康长寿就必须首先养性,养性就是调养自己精神心性,使之常处于宁静祥与境界。具体来说就是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但是人生常态恰好是恶十二少,喜十二多。所以要做到十二少与除掉十二多是很难事情,所以大多数人很难承受孙思邈养生之道。但是,当一个人到了中年以后,身体安康水平逐渐下降,同时也能逐渐体会到身体安康保持,重于身外名利与追逐,就能够体会到孙思邈将养性放在第一位养生之道合理性,就有可能承受孙思邈养生之道,并调养自己心性,逐渐做到十二少与除去十二多。
第 3 页
孙思邈以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作为自己养生之道理论依据,他在要方中所阐述养生之道就是对嵇康与黄帝内经养生理论继承与开展。要方从嵇康养生理论与黄帝内经中各引用了一段话作为自己将养性作为养生第一位任务理论根据:第一段话是,嵇康曰:“养生有五难,名利不去为一难,喜怒不除为二难,声色不去为三难,滋味不绝为四难,神虑精散为五难,五者必存,虽心希难老,口诵至言,咀嚼英华,呼吸太阳,不能回其操,不夭其年也,五者无于胸中,那么信顺日跻,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第二段是,黄帝内经曰:“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嵇康强调养性重要性,认为只要将心性修养到,去名利,除喜怒,去声色,绝滋味,少思虑,那么不求长寿,自然能长寿。如果不能做到这五点,那么无论吃何种滋补品,练何种功夫都不可能安康长寿。黄帝内经也强调养性重要性,认为只要能保持宁静祥与心境,将外驰精神收回来内守自身,真气就会畅通全身,身体就不会受到疾病侵害。总之,两段话精神是,要想安康长寿,首先要养性,无视养性,只重视药物滋补、身体锻炼等养生方法,不可能到达安康长寿养生目。为什么养性(即修养自己心性,培养高尚道德品质)能获得安康长寿效果嵇康认为:“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嵇康养生论)。就是说人精神制约着人肉体,只要人精神不躁于中(即只要精神保持祥与宁静),人肉体(形骸)就不会生病、死亡(丧于外)。
第 5 页
嵇康与孙思邈以养性为主养生理论,是他们本人经历直觉,但是一千多年后现代“身心医学〞却以成果证明嵇康与孙思邈经历直觉是正确。当代“身心医学〞重要成果之一“心理神经免疫学〞证明,“祥与宁静〞安康心理能够提升免疫系统免疫能力,从而提高抵抗疾病能力,使身体保持安康,有力地支持了嵇康与孙思邈养生首先要养性养生理论。
孙思邈并不是单打一只讲养性,而是以养性为根底,再配以其它养生方法来养生。要方第三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