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8。疑心和学问(定稿)
通滩中学 陶益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和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疑心"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18。疑心和学问(定稿)
通滩中学 陶益
教学目的: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明确论证方法和作用。
3.品析论证语言特点。
4.把握文章主旨,认识“疑心"对做学问的重要性。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那么小进,大疑那么大进”。我国现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且读书时不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他的儿子竟如此难以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的,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擅长提问,只有这样才能进步自己的学识程度。今天,我们就来学
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疑心和学问》。(精品文档请下载)
二、检查预习:
1.积累生字词
(1) 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抓听写)
程颐(yí) 譬如(pì) 步骤(zhòu)
懒惰(duò) 塾师(shú) 大儒(rú)
停滞(zhì) 虚妄(wàng)
(2) 解释下面的词语。(抓理解)
尽信书那么不如无书:泛指不要迷信、拘泥于书本。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的著名学者。
流俗: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不攻自破:形容论点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攻击.
2.作者链接:(学生查资料)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创始者之一。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部,历任厦门、中山、燕京、北京、云南、齐鲁、中央、复旦、兰州等大学教授,中山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等职。《秦汉的方士和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精品文档请下载)
三、合作和探究
(一)、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治学必须有疑心精神.
2.文章是怎样提出中心论点的?有什么作用?
师生互动:引用古代学者的名言。既提出了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论点的说服力。(精品文档请下载)
3.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①疑心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②疑心是积极方面建立新学说、启迪新创造的根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4.作者阐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第一层(3-4):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考虑。
第二层(5):不管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疑心.
(二)、再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