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9 .《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和给予的生活启示。(重点) 
,体会其作用。(难点)
,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 .《精神的三间小屋》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学习目的
“精神的三间小屋"的内涵和给予的生活启示。(重点) 
,体会其作用。(难点)
,学会关注自我内心世界,积极构建我们自己的精神空间.
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
一、回忆文章构造,理清作者思路
第一部分(1—6)引出话题——如何布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7—18)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三间小屋”.
第一层(7—9)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10—14)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即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15—18)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9—20)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观结实的条件,并希望在此根底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二、内容探究
(一)快速阅读1-6段,考虑:
1。这一部分可以分为两层,说说两个层次的内容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3段:写作者对两句名言的感慨和考虑。由使用空间概念描绘人的心灵引出“那容心之所,该有怎样的面积和布置”,引发读者考虑。
4—6段:紧承前文内容,由身体活动的空间引出对人心灵敏动的空间的考虑。
关系:层层深化。
2。第一部分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作用:这一部分引出下文对“为自己的精神修建三间小屋”的阐述.
(二)细读第二部分,考虑:
1。听范读,考虑:第一间小屋中盛着我们的爱和恨,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作者首先选用两组带有对立情感的排比句,说明这种比照鲜明的爱和恨会将小屋挤得满满的,接着又用比喻句形象 ,告诉人们精神的小屋应多装爱。最后,告诉我们:“在布置我们的精神空间时,给爱留下足够的容量”。
,作者希望我们如何处理它们的关系?
经常清扫,销毁精神垃圾,给爱留下足够的空间。
3。自由读,考虑: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概念。提醒出一个道理: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告诫人们适宜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业,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4。联络句子,理解“鸠占鹊巢”的含义。自己再说说“李代桃僵”的含义。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高瞻远瞩,确立远大目的.
其次是耕耘阶段,再苦再累,在所不惜,只要努力达成目的。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已经为追寻目的精疲力尽,快要放弃时,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考虑:第三间小屋,安放我们自身,作者是怎样描绘的?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告诫人们: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7。你认为在第三间精神小屋中应该怎样“安放我们自身”呢?
安放自身需要考虑,拥有独立的思想。
“自身",如何理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