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956 年古琴采访工作报告 查阜西(执笔)许健王迪 1.工作的意义和安排的经过 古琴原来就是“琴”,近三十年来才被人称为古琴。它是我国最早的一 种弦乐器,有三千多年的传统,有独奏、伴奏和合奏三种演奏形式。 在秦以前可能只是在士以上的社会阶才开始温习的,因而免不了偶 然取音不准,指法生硬和节奏支离的病态。这是过去几十年中社会环 境使得这一民族文化没落下来的结果。
许多琴人原来是能演奏许多的琴曲的,但是一时来不及温习,所以每 人所奏录的琴曲,都只是比较少的一部分,这里把每一奏录的和能演 奏而未录的一并列在他仍的艺术简历一览表内,以便看出他们的丰富 的潜力。
几年来,中央音乐学院的民族音乐研究所辅导着北京古琴研究会在对 古琴音乐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到见于百年来的著录的古琴文献,包括 琴书、琴谱,在两百种以上,但收集得还不完全。我们把这一尚待补 充的收集工作也列作我们的任务,我们访问了各地图书馆的古籍部门 深入到它们的善本中去,也访问了每一知名的藏书家、古书店,进行 了借阅和采问一切已知和未知的琴谱和琴书。我们在这一方面得到了 很满意的拮果。其中突出的收获如(1)宁波天一阁所藏明初龚稽古 所辑的刻本浙音释字琴谱,几百年来在天一阁出版的书目中,在天一 阁的插架上都误记为“臞仙神奇秘谱”,经我们深入勘阅之后,才发现 是一部从未见过著录而又是很负盛名的先代琴家所辑的一个很有特 点而又很丰富的材料;(2)清初孔心诱所辑的刻本琴苑心传全编, 客观上是一个总结明代古琴音乐二十卷的巨著,民国初年有一个孤本 藏在上海,为盐商周庆云所有,不知何时被美国收买去了。民族音乐 研究所动员国内琴家四处进行访求,多年未得,但这次我们在重庆图 书馆未编目的架上发现了另一个完本;(
3)陕西省文化局在民间访 得的清初刻本松声操,是程雄在刊行松风阁十年之后,把原材料重行 校正补充另外刊行的一个精刻本,比较四库全书根据早期的松风阁刻 本所收录的更精深而丰富,尤其是在传统的琴曲方面。此外我们在上 海图书馆善本部查阅了并摘录了周庆云原藏十种善本琴书中的八种; 我们校勘并摘录了上海历史文献图书馆所藏程瑶田校注的吹豳录原 稿;我们借阅并摘录了私人藏家胡公玄先生的明刊本玉梧琴谱、五音 琴谱、古音正宗琴谱;在西安我们借来了五四年代中在北大教琴的古 琴家张友鹤的全部手稿,和同时在北京扬州等地研究教授民族音乐知 名琴人史荫美的全部手稿;这些都是久已知名而未见过面的重要古琴 文献。
几年来,在基本建设工程中有许多从汉、唐墓葬里出土的器物,在各 种中心运动中民间的发现和捐献的古琴,集中到了各地的历史博物馆 有许多是可以供作古琴晋乐研究的史料和致用的实物。我们也重点地 把检阅和鉴定这些器物列作我们的任务,我们访问了各地博物馆的历 史部门,深入到他们所藏有关音乐的器物方面去,也在这一方面得到 一些令人兴奋的收获。除了实地研究了知名全国的沂南百戏汉代石刻 画象,成都王建墓伎乐浮雕,和济南、上海、四川等地并多唐代古琴 之外,我们仔细地研究了重庆、成都、南京等处所藏的伎乐俑,其中 大群抚琴、吹箫的陶俑都是在宝成铁路工程中所发现彭山汉墓群中出 土的东汉明器,它们指证地答复了古琴历史中的几个疑问;肯定了武 梁祠几幅横在膝上抚弄的弦乐器是琴(图
1);肯定了东汉时代弹琴的 指祛现在相同(图 2);肯定了琴潇合奏是东汉时就已经有了的演奏形 式(图 3)。我们在济南博物院和上海吴金祥家见到另外两张唐代名琴 “九霄环佩”,它们都和故官珍藏的真赝难分;苏州怡园坡仙琴馆旧藏 有的苏轼藏琴也在重庆博物馆被我们发现,在北京教琴三十年已故杨 时百先生的遗琴“彩凤鸣岐”等二十一张古琴中有十四张已收归浙江 省文管会;。我们检查了一下抗日以前各地琴家所有的名琴,基本上 都还存在,虽然有一些易了主,但是他们都另得到好的主人了。在安 徽,我们从年近八旬的老琴家根如和尚了解到,他和他的琴师开霄和 尚重编的琴谱新声(即开霄本春草堂琴谱)的原木刻板还在浙江龙游; 在西安,文管会的陈尧廷向我们反映,清代乾隆间王善所著琴学练要 原木刻版还在西安某书店,可以出售。这些是我们在采访中所接触到 和所了解到有关古琴的一些比较突出的重要器物。 以上提到的这些古琴文献和器物都是有助于研究音乐史学的重要资 料。
3.现时弹琴家的生活、修养和传派 上面提到的那些文献和器物的本身已足说明古琴这一音乐是一种几 千年来存活在民间从未失传的艺术;把它们稍许深入地研究一下,它 俩又说明古琴这一音乐艺术之所以能够存活下来,是由于在长期的封 建社会里经常有一些水平较高的古琴专业艺人往往做了帝王的“内庭 供奉”;其次不是富贵人家的“清客”就是设帐授徒的“琴师”。我们所接 触到的古琴史料中,在清代中叶以后,就不曾见到有知名的“内庭供 奉”;百多年来,专业琴人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