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经方治疗慢性咳嗽
 
 
R256B1672-5085(2011)16-0375-02
【摘要】慢性咳嗽中医称之为内伤咳嗽,是呼吸内科最为常见、发病率高的一种良性疾病。西医已将慢性咳嗽纳入中国2009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黄属火属热,痰白属湿属寒;咳嗽无痰要辨虚实,肝火犯肺型咳嗽无痰属实,肺阴亏耗型干咳无痰属虚。
从舌象上来看,属痰热者,舌质红苔黄腻;属痰湿者,舌质红苔白腻;咳嗽无痰属肝火犯肺者,舌质红苔黄不腻;咳嗽无痰属肺阴亏耗者,舌质红少苔或无苔。
临床根据所辨的症型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差异。属火属热宜清;属寒属湿宜化;肝火犯肺者宜泻肝火;肺阴亏耗者宜补肺虚。
分型按照有痰和无痰、痰色和痰量、伴随症状和舌脉作为辩证依据,常见痰湿蕴肺、痰热壅肺、肝火犯肺和肺阴亏耗四类证型。
3病史收集
西医诊断疾病是通过视、触、叩、听的基本方法来收集病情资料,再结合理化检查进行诊断、治疗。
中医四诊合参是根据望、闻、问、切四诊收集病情资料,再经过分析、归纳、判断病因病机,拟定治疗原则进行处方用药。
临床上对于咳嗽的望诊是通过望痰的颜色、痰量、粘稠度和舌象辨寒热虚实。闻诊是通过闻痰的气味,听咳嗽的声音判断病情的轻重。问诊是通过问发病的时间,有无诱因,病程长短和伴随症状来审因论治。切诊是通过诊察脉象的部位、至数、长度、宽度、力度、流利度、紧张度、均匀度来辨别咳嗽所属之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中医通过脏腑功能活动反应在外的病理现象来认识人体阴阳的偏盛或偏衰。脏腑功能失调,人体的正常生理活动、舌象和脉象都会发生不同的变化,临床通过
了解咳嗽的时间、节律、咳痰的颜色、质地、声音、伴随症状以及舌象、脉象来探求病因、病性,按照中医理论来确定证型,拟定相应的治疗方法,再根据体质、季节、禀赋的不同进行处方用药。
4中医的分型辨治
中医依据咳嗽有痰、咳嗽无痰、痰色、伴随症状和舌象、脉象的特点进行分型辩证。
(一)痰湿蕴肺证
症见:咳嗽声重,痰白质稠,常伴脘闷腹胀。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滑。处方:二陈汤加味(半夏、陈皮、茯苓、炙甘草)。
二陈汤来源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半夏燥湿化痰,和胃止咳为君药;陈皮化痰和胃为臣药;茯苓健脾渗湿为佐药;炙甘草和中益脾,调和药性为使药,合用具有燥湿化痰止咳的功效。
(二)痰热壅肺证
症见:咳嗽气粗,痰黄质稠。或伴面赤身热,胸胁胀满,咳时引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滑数。处方:清气化痰汤(胆星、黄芩、瓜蒌仁、枳实、橘皮、茯苓、杏仁、半夏)。
清气化痰汤来源于《医方考》,方中胆星清热化痰为君药;黄芩、瓜蒌仁清肺火,化热痰为臣药;枳实、橘皮行气消痞,茯苓健脾渗湿,杏仁降气止咳,半夏燥湿化痰共为佐药,合用具有清肺化痰,降气止咳的功效。
(三)肝火犯肺证
症见:咳嗽阵作,痰少质粘,胁胀口苦,小便不利。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处方:黄芩泻白散(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粳米、甘草)。
黄芩泻白散来源于《伤寒太白》,方中黄芩、地骨皮清肺泻肝为君药;桑白皮泻肺利水为臣药;粳米、甘草健脾护胃为佐药,合用具有清肝泻肺止咳的功效。
(四)肺阴亏耗证
症见:干咳无痰,口干舌燥,舌红少苔,脉细数。处方: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桑叶、玉竹、天花粉、生扁豆、生甘草)。
沙参麦冬汤来源于《温病条辨》,方中沙参、麦冬、花粉、玉竹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