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管理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阶段
现代管理理论阶段
西方管理理论,由于历史的发展和现实的需要,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对于各个学派的划分,各国的一些管理学者的观点也不尽相同。关于管理的思想虽然由来已久,但在西方成为系统的管理理论,则公认是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以后,从其发展的历史及内容来看,西方管理理论各学派的形成基本上分为三个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人际关系学说——行为科学阶段、现代管理理论阶段,现分述如下:
一、古典管理理论阶段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形成了所谓“古典管理理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的泰勒、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以及后来的英国人厄威克。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
泰勒出生在美国费城一个富裕的律师家庭。他的父亲一心指望他以后成为一名有成就的律师。年轻的泰勒不辜负重望,在埃克塞特学校就读后,考入哈佛大学法学院。但不幸因为患眼疾和神经性头痛无法继续学习,不得不中途辍学。1875年他进入费城一家小型水泵制造厂
当徒工。1878年,转到米德维尔钢铁公司,先后当过技工、工长、总机械师、总绘图师,并于1884年被提升为总工程师。泰勒还通过业余自学,获得了斯蒂芬工艺学院机械工程学位。1886年,泰勒参加了当时著名的美国机械工程师协会,并于1906年当选为该学会的主席。1898年独立开业,从事工厂管理咨询工作。1898—1901年,受雇于贝瑟利恩钢铁公司做咨询工作。这一特殊经历使他有可能在工厂的生产第一线系统地研究劳动组织与生产管理问题。
泰勒的时代处于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资本主义蓬勃发展时期。但是,当时的工厂管理仍是家长式的行政管理,单凭粗糙的传统经验办事,效率低,浪费大,企业的潜力得不到发挥,工人怠工现象比比皆是。当时的管理当局不懂得工作程序,劳动节奏和疲劳因素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而工人也缺少培训,没有正确的操作方法和适用的工具,工作场地的布置也杂乱无章,这些都大大影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于是,提高工厂生产效率,改善经营管理,寻找合理组织生产的方法,成了许多工程师和管理实践家们急需探索的课题。
泰勒于1880年在米德维尔钢铁厂开始了对工人操作动作研究、时间研究、金属切削研究等工作。1898年他在伯利恒钢铁公司又进行了搬运生铁块实验;使用铁铣铲铁实验和金属切削实验。这些实验对提高劳动生产率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为科学管理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通过以上一系列的试验和长期的管理实践,泰勒提出了一整套科学管理理论和方法。后人称泰勒是“科学管理之父”,开创了科学管理的新篇章。
他的主要著作有:《计件工资制》(1895)、《车间管理》(1903)、《科学管理原理》(1911),他在美国众议院一个特别委员会上的证词(1912)也是研究泰勒制的重要文献。1947年,《工场管理》、《科学管理原理》以及泰勒在专门委员会上的证词,一并在《科学管理》的题目下汇编成书出版。
(1)制订工作定额(工时定额原理)
在当时,工人当中普遍存在着消极怠工现象。工人们在一般情况下,只干一个正常工作日活的1/3或1/2就不再干了。为什么呢?因为如果要某一个工人尽量干足一个工作日活的最高限度的话,他就会遭到同伙的辱骂,讽刺,讥笑等,受到同伙伴群体的压力。为了避免做足一个工作日,工人们都在有意识地采取漫漫干“磨洋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泰勒认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人抱有错误观念,工人们认为,如果他们用快的速度干活,对全行业来说就是做了件极不公平的事情,因为他们的工作效率提高后,就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一大批工人失业;二是当时的管理缺乏科学的管理制度,管理上漏洞百出,使工人们有可能放慢工作速度维护自身的利益;三是工人们使用的是世代相传的、单凭经验的落后的工作方法,工作效率级其低下,但更为主要的是,几乎所有的雇主都是事先为各种工人确定了最高工资额,而一但雇主发现某
个工人能完成更多的工作任务时,就会要求其他工人也干同样的工作量,但很少甚至不增加工人的报酬。因此工人便采取有意识“磨洋工”来反抗雇主对工资的克扣。
泰勒认为,解决问题的责任在管理部门。而在当时的情况下,雇主和工人,对于一个工人一天究竟能干多少活,心中都没有数。泰勒认为,客观地确定“合理的日工作量”,必须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