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最新资料推荐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
青少年心理卫生名词解释轻度心理异常:
也可称轻微心理失调,是心理活动的局部异常状态,具有明显 的偶发性和暂时性。
中度心理异常:
也可称心理障碍,主要包括各种神经症和异常人格。
重度心理异的严重缺乏,性知识来源的非教育性和性观念的错误认 知。
表面特质:
是指从外部行为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根源特质:
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深处并制约着外部行为的特质,是个体行为 的最终根源。
气质:
是不以活动目的和活动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 的动力特征,表现在心理活动的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 方面。
性格:
是指人对现实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 一种与社会有着密切的关系的个人特征。
性格的态度特征:
是指人对特定对象的较为持久的反映倾向,是性格的最重要的 组成部分。
性格的认知特征:
是指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性 格特征。
性格的情绪特征:
是指人在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续性和主导心境方面表 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性格的意志特征:
是人在为了达到预定目的而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觉调节的方式 和水平方面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
兴趣:
是个体积极探究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它促使个体对与兴趣 的事物给予优先的注意、积极的探索,使个体处于一种兴奋的、快 乐的积极情绪体验中。
理想:
是个体对未来有可能实现的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
人生观:
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决定着人生 的追求和生命的价值。
良好个性:
是指个体能顺利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一种健全的心理状态和心 理特征,表现为具有较强的责任心、自尊自信、有远大的理想抱 负、独立创新、诚实正直、合群协作、有自我认识和自我调节的 能力等。
不良个性:
指的是个性发展的不良倾向,也称人格缺陷。
青少年在成长与发展中,较易出现的不良个性有自我为中心、 孤僻、依赖、逆反、浮躁、怯懦、敌意、反社会倾向等。
孤僻:
是以退缩和回避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依赖:
是以依附性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怯懦:
是以胆怯和懦弱为特征的不良个性。
反社会倾向:
在心理上缺乏道德价值观念,在行为上不符合社会规范,但尚 为形成反社会人格。
健康的个性:
1、个性的完整性,即个性的三大结构个性的动力系统、表征 系统和调控系统之间的协调统一;2、个性能与变化着的环境相适 应。
责任:
是指一个人份内应该做的事,责任感即责任意识或负责精神。
自我责任感:
是指一个人在遵守道德、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对自己的生存和 发展抱以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态度。
自尊:
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等方面的情感上的评价。
自信:
是个体对自己能力作出充分评估的一种自我体验。
自我意识:
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身心活动以及对自己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意识 和觉察,包括认识自己的生理状况,了解自己的心理特征,还包 括了解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独立感:
是指个体摆脱他人监督、支配和管教的一种自我意识倾向。
自尊心:
是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 和体验。
前运算阶段儿童思维发展有两个典型的特点:
思维的片面性:
是指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有集中于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视
其他方面的倾向。
我向思维:
是指儿童倾向于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看待事物和进行思考,皮亚 杰将这一思维称为自我中心。
艾尔肯指出,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有两个特点:
幻想观众:
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别人瞩目的焦点,是舞台上的主角,其 他人都是观众。
个人不死:
是指青少年认为自己是异常独特,而且永生不死的。
视角转换/换位思考:
是一种社会认知技能,是指在自我认识或社会交往中摆脱自我 中心的限制,在自我与交往对象之间转换观察问题的角度,将自我 与他人的观点进行比较,体验他人的观点,最后得出较为客观全面 的观点或结论。
从众: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知觉、判断、信仰及行为上表现 出与群体中大多数人一致的现象。
自卑:
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消极评价,以及 由此产生的自我否定、自我轻视的情感体验。
不合理的认知具体表现:
绝对化的要求:
是指人们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物怀有认为其必定 会发生或不会发生的信念。
过分概括化:
是一种以偏概全,以一概十的不合理思维方式。
糟糕透顶:
也是一种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它指的是自己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发生了,便认为这是非常可怕、非常糟糕和不幸的。
自负:
是由于个体的认知歪曲而形成的对自我价值的过高评价,以及 由此产生的过度自我接受态度,是自以为是、骄傲自大的一种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