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从一张照片想到的这是一张三人合影,上面有学界泰斗季羡林先生,有我的导师、国内文艺学界的领军人物童庆炳先生, 还有一个就是我, 一个刚过不惑之年的后生小辈。照片拍摄的时间是 2000 年的一个夏天(依据童庆炳先生文章记载) ,地点就是季先生家。我们坐在那张非常普通的沙发上,给我们拍照的是季先生的访问学者, 同时也是童先生博士生的王文宏老师( 现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我和季羡林先生相识是非常偶然的。 1991 年1 月我博士毕业后, 为了谋生去了一家图书公司工作, 和几个同样是北京师范大学毕业的同学一起策划图书选题。其中有一个选题是《爱国主义教育辞典》。当时大家觉得这样一本辞书应该请一位学界权威来题词,于是就想到了季羡林先生。因为季先生在其生命的晚年一直倡导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又是大家公认的学术大师, 由他题词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我们这些小字辈对季先生是高山仰止,连见面的机会都不知道去哪里找,又怎么能得到先生的题词呢? 这个时候我想到了艺术研究院的刘梦溪先生。我记得在刘先生家做客的时候, 他曾经说起与季先生比较熟。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到刘先生家请他帮忙, 没想到刘先生非常痛快地答应了, 还写了一封推荐信让我去找季先生。更没有想到的是,在季先生家我还很顺利地得到了先生的题词!初步接触, 感到季先生非常谦和儒雅, 集中西方学者的风韵于一身, 是一个 2 非常典型的和蔼可亲的长者。季先生说话的时候略微有点喘, 但精神很好, 思路清晰。他学问很大, 但从来都是非常低调。曾有这样一则趣事: 由于季先生衣着朴素, 一件普通中山装一穿就好几年, 所以人家都不把他看成教授。有一年,新来的学生见了他以为是看大门的,对他说:“你帮我看着这行李。”这是 1991 年夏天的事情。如果我与季先生的第一次交往仅限于请他为《爱国主义教育辞典》题词,那很可能就没有后续的故事了。其实那次拜访我夹带了一点“私货”――《中国古代心理美学六论》(百花文艺出版社, 1990 ) ,送给季先生。这本书是我的第一本著作, 是我的研究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童庆炳教授主编的“心理学美学丛书”之一。说实话, 我当时完全没有奢望季先生会看我的书, 他是大家公认的大忙人、大名人, 每天找他的人络绎不绝, 何况他那个时候已经开始写自己的又一部学术巨著《糖史》,据说每天都要到图书馆工作大半天。最最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 1992 年第 2 期的《文艺争鸣》杂志上, 季先生发表了《东方文化与东方文学》一文, 其中对我的《六论》大加赞赏,称之为“一本非常精彩的书”,并大段引用了我对李白《静夜思》一诗的分析,认为我的观点和他关于中西方思维方法差异的见解高度接近, 是“英雄所见略同”。这太出乎我的意料了!我的惊骇、汗颜和感激是难以言表的。要知道这个时候我已经离开图书公司到北京师范学院( 现在的首都师范大学) 工作, 季先生作为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的鼓励, 对我这个学界新人意味着什么是不言而喻的。后来通过童庆炳先生和其他先生我才知 3 道, 季老在别的场合、在和别人谈话时还多次提及我的这本习作, 甚至认为它“达到古今中西贯通的地步”。我当然知道自己一辈子也达不到“学贯中西”的境界,季先生的评价是对我极大的鼓励。此后一段时间我和季先生没有接触。到了 2000 年夏天,季先生朗润园宿舍旁的古莲开花的时节, 在王文宏老师( 先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