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62
文档名称:

休克2011.ppt

格式:ppt   大小:3,109KB   页数:6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PPT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休克2011.ppt

上传人:我是药仙 2022/6/16 文件大小:3.04 M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休克2011.ppt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休克2011
二战期间:
心输出量监测技术问世,证实休克时心输出量减少。
动物模型显示持久的低心输出量可以造成“不可逆性休克”,并使有效的、积极的输液成为创伤与休克的标准复苏治疗。
朝鲜战争:期间的研究显示休克与ARF的相关性。

休克失代偿期
休克期
休克早期
器官功能衰竭期
微循环衰竭期
淤血性缺氧期
缺血性缺氧期
 直捷通路
 动静脉短路
 迂回通路 (真毛细血管网通路)
后微动脉
正常微循环结构与调节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收缩
Cap灌流的局部反馈调节
真Cap网
血流↓
局部代谢
产物聚积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Cap前括约肌
与后微A舒张
真Cap网
血流↑
局部代谢产物
被稀释或冲走
平滑肌对缩血管
物质反应性↑
微循环的调节因素
 体液因素:
缩血管:CA、 AngⅡ 、ADH、ET等
扩血管:PGI2、NO、组***、激肽等
神经因素: 交感神经(+)→α受体 关闭
 代谢因素:乳酸、腺苷等
1、微循环的变化特点

1)微血管收缩→口径↓, 2)Cap前阻力↑↑>后 阻力↑
3)大量真毛细血管网关闭 4)动静脉短路开放
5)灌流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
缺血
休克Ⅰ期
一、微循环机制
(一)微循环缺血期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1)儿茶酚***↑
2)其他缩血管物质:
血管紧张素Ⅱ(AngⅡ)
血管加压素(ADH)
内皮素(ET)
血栓素A2、白三烯类(LTs)
休克Ⅰ期
(1)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2)缩血管体液因子释放:
失血、创伤等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CA大量释放
皮肤、骨骼肌、腹腔内脏微血管的α受体
微血管显著收缩
动-静脉短路
的β受体
动-静脉短路开放
v
v
休克Ⅰ期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儿茶酚***↑
出冷汗
腹腔内脏、皮肤小血管收缩
皮肤缺血
汗腺
分泌↑
中枢神经系统兴奋
外周阻力↑
BP 可 N
脉搏细速
脉压差↓
肾缺血
少尿
面色苍白四肢冰冷
烦躁
不安
心率↑
心肌收缩力↑
3、主要临床表现:
休克Ⅰ期
① 回心血量↑
自身输血: 静脉收缩、肝脾储血库紧缩
自身输液: 组织间液进入毛细血管↑
② 心输出量↑(心源性休克除外)
心率↑,收缩力↑,回心血量↑
③ 外周阻力↑
(1) 有利于维持动脉BP
醛固***和ADH ↑: 肾小管重吸收钠水↑
第一道防线
第二道防线
休克Ⅰ期
4、代偿意义:
(2) 有利于心脑血供
脑血管:交感缩血管纤维分布稀疏; α受体密度低
血液重新分布
冠状动脉:
β受体(+)
扩血管效应
α受体(+)
缩血管效应

移缓救急
休克Ⅰ期
血液流变性质改变,
血流阻力
淤血










休克Ⅱ期
(二)微循环淤血期
1、 微循环的变化特点:
 微血管扩张,
 毛细血管开放数目增多
 前阻力小于后阻力
 灌流特点:灌而少流,灌大于流
2、微循环改变的机制:
休克Ⅱ期
血管痉挛收缩
缺血缺氧
1)酸中毒→平滑肌对 CA 的反应性↓
2)局部舒血管产物堆积
3)血液流变学改变
4)内***的作用
血流速度↓、血粘度↑
血细胞聚集、白细胞贴壁
TNF、NO
组***、腺苷、激肽、 K外流
白细胞附壁、滚动、嵌塞
WBC通过毛细血管
WBC嵌塞
失血、创伤等
肥大细胞
肠黏膜屏障↓
内***入血↑
革兰阴性菌感染
组***↑
巨噬细胞、白细胞
TNF-α、IL-1等↑
激肽系统
激肽↑
血管扩张,通透性↑
休克Ⅱ期
微循环淤血
肾血流量↓
心输出量↓
回心血量↓
BP↓
脑缺血
神志淡漠
肾淤血
发绀、花斑
皮肤淤血
少尿、无尿
3、主要临床表现:
冠脉缺血
心搏无力
休克Ⅱ期
 血液瘀滞在微循环
 血浆外渗至组织间隙
 血细胞黏附、聚集、血液浓缩
(1) 有效循环血量进行性↓
(2) 血流阻力进行性增大↑
(3) BP进行性↓
 有效循环血量↓
 外周阻力↓
(4) 重要器官供血↓、功能障碍
 心肌舒缩功能障碍,心输出量↓
4、微循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