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9
文档名称: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德育乏力原因及其对策.doc

格式:doc   大小:18KB   页数:9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德育乏力原因及其对策.doc

上传人:李十儿 2022/6/16 文件大小:18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德育乏力原因及其对策.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分析高校德育乏力原因及其对策
龚晓珺 [摘要]文章基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的视角,针对当前高校德育乏力的现实困境,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语言、德育交往等方面对其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对策思考,以期为注重逻辑和科学价值的“教育世界”相比,生活世界是一切教育认识及其活动的根源和终极意义,具有浓厚的人文性、生活性和个性。人们置身其中,体验着“活着”的意义,追寻着生活世界的价值。
传统德育弊端的根源在于对生活世界的遗忘和忽视。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不仅是德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满足自身成长需要和追求生命价值的必由之路。首先是德育课堂教学的生活化。《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明确提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高校德育教师应立足于学生的生活世界,精选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从生活中备课,以提炼的社会热点、焦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学****经验作为素材,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呈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建立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的联系,唤起学生内心的真实情感和道德共鸣,提高德育课的真实性和实效性。其次是辅导员的生活化指导。在学生的学****日常和交往生活中,面临着诸多学****生活、爱情、事业、经济等现实问题。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管理者和引导者,应在坚持生活化理念的前提下,了解学生所思所想,有的放矢地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努力培养学生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团结友爱、诚信互助的人际交往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惯,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和生活导师。 :注重体验式德育。在西方哲学传统中,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卢梭、康德等到哈贝马斯,无不认为伦理学是一门实践哲学。哈贝马斯认为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阐明了在道德领域一个人如何通过认识使自己适应自己所确立的法则,进而获得自主性。在交往行为理论中,他借用功利主义、亚里士多德和康德的观点,从“我应当做什么”的基本问题出发,给予实践理性循序渐进的三向度的解答:实用向度回答“什么是对手段和物品的理性选择”,伦理向度回答“我是谁,我想成为谁,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对我是好的”,道德向度回答“什么是正当的共同的生活”,进而得出结论:目的合理性行为是以“应当”或“必须”为手段选择的行为,伦理行为是涉及美好生活的问题,道德行为是所有人都愿意遵循的正当行为,哈贝马斯强调道德规范的建立,是道德原则合目的、善以及正当三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
哈贝马斯的道德哲学给予道德教育深层思考,德育并不是传授给学生“一袋美德知识”,而是付诸行动,从德育的手段、追求善和美好生活的目的、获得交往共同体的正当认可三方面开展教育。这给高校德育指明了出路,道德教育应追求内容、形式、意义的和谐统一,任何割裂三者的行为都会窒息道德教育的本真。道德体验倾听着、感受着、领悟着,不仅符合德育的本真,还通过狄尔泰的哲学实验被认为是具有本体论意义的、源于人的个体生命深层的、对人生重大事件的深切领悟。刘惊铎认为,从道德发生的意义上看,只有当人从内心体验某种价值,产生认同、敬畏、信任的情感,或产生拒绝、厌恶、羞愧的情感时,才谈得上道德学****和道德教育的实存性。道德体验达到知、情、意、行的统一的形式多样,可分为自我体验和集体体验、岗位体验、角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