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1 “活语文”课程基地校本教材“书印社”编印二0一四年九月 1 卷首语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 从古至今已有二、三千年的悠久历史。篆刻,顾名思义,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是一种实用艺术品。它又称为“玺印”、“印”或“印章”等,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早在殷商时代,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字”(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这些文字刀锋挺锐,笔意劲秀,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篆刻印章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天子所专用, 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印”。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玺”或“宝”,官印称“印”,将军用印称“章”,私人用印称“印信”。在设计课程编排形式上,让学生从欣赏到实践操作,通过多种形式让学生参与设计汉字,实践能力得到锻炼,素质得到提高、知识得到增长,更重要的是体验劳动的幸福,同时提高学生生活实践能力。教材的内容主要有四方面: 1. 中国篆刻史; 2. 篆刻入门; 3. 如何篆刻; 4. 篆刻误区。计划建立活动教学体系,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和自主动手的能力。现阶段的教材仅是一个雏形, 很不完善, 恳请各位领导、广大师生、家长给予指正,以便修订。 2 目录第一章: 中国篆刻史 ………………………………………………… 3 …………………………………………………… 4 …………………………………………………… 7 第二章:篆刻入门 …………………………………………………… 31 ……………………………………… 32 …………………………………………………… 34 第三章:如何篆刻 …………………………………… 35 …………………………………………… 36 …………………………………………………… 37 第四章: 篆刻实践 ………………………………………………… 38 11. 篆刻刀法………………………………………………… 58 第五章:篆刻误区 12. 学习篆刻易进入的误区………………………………… 65 3 第一章:篆刻艺术第一课中国篆刻史 1. 殷商中国篆刻史即是一部印章的历史。有一种观点认为, 印章起源于夏?商?周时期, 其证据为出土于河南安阳( 商朝晚期都城殷墟所在地) 的三枚殷铜玺。不过也有很多质疑的声音, 认为这三枚铜玺并非殷商之物。 2. 战国时期现存最古老的印章,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先秦时期的印章叫做鉥,故这一时期的印章统称为古鉥。这些印章的材质多为铜质,但亦有采用银质或玉质。朱文(阳刻) 、白文(阴刻)印均有发现, 印文书体使用六国古文。在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大发展的历史背景下, 印章成为君臣关系、商品贸易的重要凭证, 并广泛用与竹简与木简的封泥上。除文字印外, 还多见内容为绘画图案,特别是动物图案的装饰性肖形印。这种肖形印的存在延续到六朝时期,随后逐渐消失。篆同瑑,篆是一种书体,一般说法就是用篆书来刻制印章便是篆刻。印章由文人自己动手刻制, 传说是在明末, 传说王冕发现用花乳石可以刻印, 继而文彭、何震大力投入, 篆刻一艺于是广为发展。比较可靠的资料, 酷爱印章艺术的文彭, 原先自己写印稿子请工匠雕琢; 偶然机会遇到市场上有人卖一种叶蜡石, 是种青田石的灯光冻, 发现这种石质可以雕琢, 于是自己动手刻印。后起之苏宣、朱简、汪关等带领,风气大盛,篆刻遂与书、画分庭抗礼,成为中国美术之一环。当型态成熟之后, 逐渐有了不同的风格, 而风格的异同, 汇集成不同的流派。程邃、巴慰祖、胡唐、汪肇龙为徽派四大家。清初至中叶,丁敬、黄易等人摆脱徽派影响,从汉印再出发,开创浙派,这两大流派主掌了整个印坛。稍后, 邓石如精于书法, 特别是篆文隶书, 结合书与印, 所谓《印从书入, 书从印出》,不再囿于古印,有了新的面貌,这一风格延续到目前影响极为深远。清末民初,黄士陵、吴昌硕、齐白石诸大家,各有风貌。印章之印面文字因具不易毁损之特质, 通常保留当时之制度与文字, 对于研究古代历史而言, 古印提供了重要资讯, 除此之外, 更可自古印上了解古人之生活与情绪! 4 第二课篆刻分类 1. 古玺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 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玺。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 文字凸起, 亦称阳文) 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 或凿或铸; 玺文精细, 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宽阔, 白文玺多有界格, 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 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