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1
文档名称:

核辐射在育种方面的应用.doc

格式:doc   大小:24KB   页数:11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核辐射在育种方面的应用.doc

上传人:wz_198614 2017/5/30 文件大小:2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核辐射在育种方面的应用.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核辐射在育种方面的应用辐射育种的应用学院:园艺学院姓名:朱代强李志宁学号: 107331612173 107331612171 核辐射在农业育种方面的应用及发展辐射育种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奇的种植技术。它利用射线、 x 射线或者是中子、激光和离子束等照射农作物的种子、植株或某些器官和组织, 促使它们产生各种变异, 再从中选择需要的可遗传优良变异, 从而在短时间内获得有利用价值的突变体, 以供直接生产利用或者是在此基础上培育出新的种质资源的一种新兴的育种技术。经过这样的技术种植,一个青椒重量可以达到 500 克, 玉米能够结出 7 个棒, 黄瓜可以长到半米高, 而美丽的花卉也都神话般地发生变异,“一串红”本是一串串地开花,在这里可以满株开花,如同一座小塔。“万寿菊”本是单层的四瓣花,这时开出的花却变成了多层的六瓣花。“矮牵牛”也会由原本开红色的小花, 培育后花朵变大,而且一株可以开出红、白、粉等多种颜色的花朵。辐射技术在植物育种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在植物遗传改良上有独特的作用, 该技术可大大提高基因突变频率, 在较短的时间里, 创造出育种目标所需要的种质材料, 有时能诱发产生自然界稀有的、未曾出现过的或用一般方法难以获得的新类型、新性状、新基因, 对已消失的基因进行人工再创造, 能够在原有遗传背景不变的情况下, 直接使植物体出现新的有用性状的变异, 可在较短时间内使植物改良, 缩短育种过程, 提高作物改良效率,具有突变的“创新”优势。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中国兴起虽然只有数十年的历史, 但因有其自身的特点与优势, 所以发展以水稻、小麦、大豆、花卉和林木等材料所做的辐照试验为依托, 综述了国内外在辐射诱变育种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分析了该技术的作用机理、特点、优势、适用范围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其发展方向和应用前景做出了展望。其主旨在于提高人们对辐射诱变育种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价值、意义及其前景的认识, 并为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提供参考与借鉴, 以期促进现代化农业育种的发展和应用, 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与质量。诱变源的种类及特性 1, 紫外线: 辐射源是紫外光灯, 能量和穿透力低, 能成功地用于处理花粉粒。 2, 电磁辐射和中子: 容易穿透植物组织。 3,X 射线:辐射源是 X 光机。 X 射线又称阴极射线,是一种电磁辐射, 它不带电核,是一种中性射线。 601374, 伽马( γ)射线:辐射源是钴 60( Co )和铯 137 ( Cs) (放射性核素 Cs-137 是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露出的放射性污染中的一种。) 及核反应堆。伽马(γ) 射线也是一种不带电荷的中性射线。 5, 中子:辐射源为核反应堆、加速器或中子发生器。根据中子能量大小分为超快中子、快中子、中能中子、慢中子、热中子。 32356, β射线:辐射源为磷 32(P )和硫 35(S)。β射线是一束电子流,产生与 X或γ射线相似的作用。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192 7年, 美国的研究人员相继发现了x 射线对玉米和大麦的诱变效应, 并随之开始了将这种诱变应用于植物育种的试验研究; 1934 年, 世界上运用辐射诱变技术人工培育出突变品种的第一例是用 x 射线的诱变效应成功地培育出了烟草突变品种。进入 20 世纪 50 年代后, 人类对核能的研究有了长足的进展, 核技术也逐渐被广泛地应用到了医学、军事、工业和农业, 辐射诱变育种技术也随之在植物的性状改良方面得以应用。从 60 年代起,人们对辐射诱变的规律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促成了辐射育种技术的逐步成熟。 1969 年, 联合国农粮组织(FAO) 与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 出版发行了《突变育种手册》,这是辐射诱变育种技术由初期的基础研究阶段走向实际应用的标志性转折。实际上, 20 世纪 70 年代,辐射诱变育种已经成为一种新兴的技术和有效的手段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被广泛应用,并且其技术重点已经转向了早熟、抗病、高产、无籽变异和突变体的杂交利用。我国辐射诱变育种的研究起始于 20 世纪 5O 年代,从 70 年代后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阶段。中国农业科学院原子能利用研究所利用辐射诱变技术育成国内第一个粮饲兼用玉米新品种———中原单 32 号。该品种产量高、品质好、绿杆成熟,适于青储、氨化和微生物发酵处理。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水稻新品种扬稻 6号, 是一个具有非常突出优点的优质、高产、多抗新品种, 大面积的亩产水平达 600 公斤, 高产田块达 826. 2 公斤; 解决了长期以来水稻生产中大面积丰产与优质、多抗难以兼顾的矛盾。目前国家水稻超级 863 计划中的育种研究, 均以该品种作为核心材料。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研究所选育的龙辐麦系列专用小麦品种, 不仅在黑龙江省占有较大比例的播种面积, 而且在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