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介绍:“兴象玲珑”的诗境
张九龄作为玄宗开元期间的最后一位贤相, 不单在政治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更以独到的诗文创作影响了盛唐一代文人。 张九龄诗歌现存 218 首,拥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不单着重声律微风骨的交融,并且善于创而让人们对同一首诗生发出了不一样的看法。 鈡惺曾评:“梅诗这样,无声无臭矣。 ”(《诗归》)贺赏亦评此诗: “字字危栗,起结皆自占地步,正是寄望之词, 亦犹咏燕,特稍深耳。 ”(《载酒园诗话》)不论这些所谓的看法能否遵照诗人的本义, 他们毕竟看到了读张九龄的诗歌要善于在诗歌语言以外找寻其隐藏的风采。 诗人们在对诗歌进行形象的抒写以外,尤需打造感人心弦的优盛情境。 张九龄的这种从形象中自然感发传达表现内容的境界创建, 也是极为切合盛唐期间诗人们兴象诗境的创建的。
张九龄作为盛唐先期的一名重要诗人, 其诗中使咏怀言志和外界形象交融、相互浸透达到含蕴深沉、 余味悠久的醇美境地的多是山川纪行诗和月夜怀人诗。
张九龄一世喜好山川,善于将其政治情怀与山川抒写联合起来,所以固然他的一部分古体山川诗受谢灵运山川诗的影响, 还没有达到写景和抒怀言志的交融互渗,可是因为他 “着意追求 ‘言象会自泯,意色聊自宣 ’,即重在象外之象、话中有话的理想 ”(《中国文学史》),进而让他的一些山川诗的表现手法异于前代诗人们。 古人们的山川诗多重在写景状物, 追求外形的神似而少于寄情此中, 而张九龄却将主观情思融入光景、意象之中,寄情于景,借景抒怀,这样其山川诗就完
成了内在情韵和外在光景形象的自然交融, 显得情致深沉、神韵悠久。
如《西江夜行》:
遥夜人安在,澄潭月里行。悠悠天宇旷,切切故土情。外物寂无扰,中流淡自清。念归林叶换,愁坐露华生。犹有汀洲鹤,宵分乍一
鸣。
开元十八年诗人由洪州任上转桂州刺史、 兼岭南道按察使, 便道
归省,得以与家人欢聚。此诗看作于归省后前去桂州的途中。浓厚的
乡情飘散于清爽澹然的西江夜景之下, 愁绪凝固在月下霜华之中, 诗
人正沉迷于这月夜下的深思, 却突然惊醒于汀州鹤鸣, 全诗于此骤结。
在这里,诗人将返乡后离家的濃愁、月夜的优美、深思的理趣完满地
凝固在一同,令人耐人回味。
张九龄的近体诗更是达到了一种炉火纯青的境地, 如《登荆州城望江》:
滔滔大江水,天地相终始。经阅几世人,复叹谁家子。东望何悠悠,西来日夜流。光阴既这样,为心那不愁。
在这里,表面看来不过描绘连绢起伏江水的纯粹的山川诗, 可是细细品尝,更能领会出诗人所传达的那种年纪易逝、 人生苦短的叹息和愁绪。这种叹息和愁绪与山川意象组成了形象的 “二重世界 ”,含蕴十分深沉。又如前面曾提到过的《湖口望庐山瀑布水》也在描绘、赞叹瀑布情形的背后,寄望了诗人的理想境地和政治志向。因而可知,张九龄的这些诗作确然不是 “有句无篇 ”的六朝诗歌所能比较的,清人翁方纲曾这样评唐朝诗歌: “自在气体醇厚,兴象超远。(”《石洲诗话》)这正是对张九龄诗作最适合的议论。
张九龄山川纪行诗中还有好多表现情形交融、 兴象玲珑诗境的作品,如:“乘夕棹归舟,缘源路转幽。月明看岭树,风静听溪流。岚气船间入,霜华衣上调。 猿声虽此夜, 不是别家愁。 ”(《耒阳溪夜行》)
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