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2
文档名称: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格式:docx   大小:21KB   页数:12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X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上传人:guoxiachuanyue014 2022/7/27 文件大小:21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docx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
(2012-11-2911:50:14)
转载▼
口标签:分类:悠悠乡情
复习提纲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
杂谈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复习提纲
1、品德与社会课程野”是属于哪个分目标?
44、《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由哪四部分组成?
45、“我们的社区生活”增加了“第9条了解在公共生活中存在不同的社会群体,各种群体享有同等的公民权利,应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不歧视,不抱有偏见(高)”。请你谈谈对这一条的理解。
46、课程内容后标注的(中)、(高)、(中高)表示什么意思?
47、在“实施建议”部分,关于“教学建议”有哪五条?
48、我们品德与社会教师要对哪四种教学活动方式加以重视?
49、品德与社会课程主要对哪三方面进行评价?
50、品德与社会课程的评价方法有哪些?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问与答
一、本次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修订的重点是什么?
答:此次修订,各部分的修订重点分别为:“前言”体现时代性和先进性;“课程目标”体现合理性和全面性;“内容标准”和“活动建议”体现明确性和可行性;“实施建议”体现实用性和普及性。
二、关于“课程性质”的修订有哪些?
答:课程性质的描述是实验区教师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为明确、准确地表述本课程的性质,体现德育核心的理念,一是从总体上修改了原文本将“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并列的提法;二是按照三个维度具体阐述了课程性质,使表述紧扣“性质”的含义,同时,删除原文中“目标”的表述,避免前后文的重复。具体表述如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此次修订,从总体上体现了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三、关于“课程理念”的修订有哪些?
答:在课程基本理念上,只对文字做了局部调整和重新梳理,使之更简洁。如,增加了“以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的道德发展”的表述;将“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改为“学生的生活及其社会化需求是课程的基础
”,使之和品德与生活课的表述有所区别,更符合课程名称;将“教育的基础性和有效性”改为“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使之聚焦,凸显课程本身的追求。
四、关于“课程设计”的修订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此次修订,“课程设计”思路未做大的调整。根据实验区的建议,调整了各个主题板块的名称,使
之表述更加合理、一致,更易于理解和设计“线—面—点”的关系以及年级间的递进关系。对“螺旋上升”的表述做了修改,删除了课程关系图和结构示意图等,使之更加简洁。
五、关于“课程目标”的修订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一)课程总目标。为使课程目标更加简洁、清楚,有别于分类目标,在不改动原意的条件下,
对文字做了简要处理。修改后的总目标如下:“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促进学生的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成为共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的公民奠定基础。”
(二)课程分目标。修改分类目标时主要考虑的问题是将社会发展、国家对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新要求纳入目标中,并考虑和品德与生活、思想品德课是否衔接、表述的深浅程度是否适当、难易度是否符合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发展基础。尽可能使每一条目标清晰、合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将“自尊自主”改为“自尊自律”;增加了“崇尚公平与公正”;将“热爱祖国,珍视祖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改为“珍视祖国的历史与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将“初步具有开放的国际意识”改为“初步形成开放的国际视野”;将“关爱自然,感激大自然对人类的哺育”改为“具有关爱自然的情感”。
“能力”目标。“能力”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能够初步认识自我,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行为”改为“初步认识自我,掌握一些调整自己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将第二条中“学习民主地参与集体生活”改为“积极参与集体生活”等。为降低难度,符合小学生的实际,删去“认识、分析社会事物和现象”的要求,改为:“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社会事物和现象,对生活中遇到的道德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尝试合理地、有创意地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中主要修改的内容包括:将“初步理解儿童的基本权利,初步理解个体与群体的互动关系”改为“理解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了解未成年人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删去“了解一些社会组织机构和社会规则
”等。其余各条主要是在行为动词上做了调整,以简化内容,降低难度,易于教师把握。
六、关于“内容标准”的修订有哪些?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订?
答:内容标准部分总体上没有做大的修改,但为使内容安排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