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10
文档名称: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

格式:doc   大小:34KB   页数:10页
下载后只包含 1 个 DOC 格式的文档,没有任何的图纸或源代码,查看文件列表

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这里二次下载

分享

预览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

上传人:xreqing 2022/8/4 文件大小:34 KB

下载得到文件列表

永久的悔教案设计.doc

文档介绍

文档介绍:《永久的悔》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和才能
1.学习掌握本文真实自然的描写方式,感受本文朴实语言中所含的复杂感情。
2.准确认读课文中疑难字词,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和方法
本文的教学主要从找出文章确了文章线索,对第l、2自然段进展了分析,知晓了作者心中永久的悔是什么,初步感受了母亲对“我”的关爱和我对母亲的思念。
五、板书设计
永久的悔
季羡林
最深切、最真实、最难忘—-永久的悔:不该分开故土,分开母亲
线索:白的黄的红的
第二课时
老师指导 学生活动
1.阅读3、4自然段,对作者家境和母亲形象有初步认识
2.阅读5-8自然段,初步感受母亲对自己的关爱
3.重点研读9—11自然段 ,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4.辅导学生完成课堂练习
一、阅读理解3、4自然段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阅读第3、4段,考虑这两段主要讲了什么,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抽多名学生答复,并总结。
3.师:这两段篇幅不长,却将作者父辈生活的艰辛深深地印人读者脑海。文中有些词语极富表现力,请大家找出来。
4.指导学生用这些词语造句,以加深理解。
5.师:母亲的根本情况是怎样的?
抽学生答复,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6.师:如何理解“这个五里路,就是我母亲毕生所走的最长的间隔 ”?(组织学生讨论)
1.阅读3、4自然段,考虑这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这两段主要讲述了作者贫困的 家境,将母亲的大致轮廓也勾勒了出来,为后文的展开铺垫了感情基 调.
3、生:立椎之地、孤苦伶仃、无依无靠、
举目无亲、背井离乡、千辛万苦……
4.用上述词语造句。
5.生:娘家姓赵,非常贫穷;不识一字,连名字都没有;走过的最长的路就是从娘家到婆家的五里路.
6.讨论这一句话中所饱含的深情
二、分析阅读5-8自然段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1.让学生细读5~8段,掌握其内容。
2.师:吃白的是最高标准,其次是黄的和红的,作者家平常都吃些什么呢?
抽学生答复。
3.师:但“我"却偶尔可以吃到点白的或黄的,有哪几种途径可以得到呢?
抽学生答复,将内容板书(见板书设计)。
4.让学生齐读第7段,注意读出感情。
5.组织学生讨论:文中母亲在中秋节给我半块月饼的事是整篇文章唯一一处对母亲行为的描写,语言极其 朴实,却让人感触甚深,为什么会有这种效果呢?
1.细读第5—8段.
2.考虑答复.
生:“‘白的’和我们家无缘,‘黄的’和我们缘分也不大,终日为伍者只有‘红的’."
3.生:可以从家境较好的大奶奶那里得到一小块馍馍;中秋节母亲会想方法给我弄一点月饼;为二大爷割牛草也可得到一点黄的。 ’
4.齐读第7段,体会文中流露的母子情深。
5.分组讨论,汇报交流讨论结果,在老师指导下领会文中自然流露的母亲对儿子的关爱情.
三、重点研读9一ll自然段,进一步感受母子情深
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1.饱含深情地朗读“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一直到母亲分开这个世界”.
2.抽一个学生朗读第10自然段。
3.师:这两段是本文最感人的部分、每 次读来都让人有一种辛酸的痛.“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
待”,年少时